大叶性肺炎是由肺炎链球菌等细菌感染致累及一个或多个肺叶的急性炎症,起病急骤,有高热、咳嗽等表现,通过血常规、胸部X线等辅助检查可诊断,需与干酪性肺炎等鉴别,治疗包括抗感染和对症支持,儿童、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肺炎链球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此外,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也可引发大叶性肺炎。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如受凉、疲劳、醉酒等情况下,呼吸道防御功能受损,病原体易侵入肺泡并在局部繁殖。
发病机制:病原体侵入肺泡后,引发肺泡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大量中性粒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渗出物中含有大量细菌,经肺泡间孔(Cohn孔)向周围肺组织蔓延,甚至累及几个肺叶或整个肺大叶,形成以肺泡内弥漫性纤维素渗出为主的炎症。
临床表现
症状
发热:多为高热,体温可达39℃-40℃,呈稽留热型,即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
咳嗽、咳痰:初期为刺激性干咳,继而咳出黏液血性痰或铁锈色痰,随后痰量增多,痰液可呈脓性。
胸痛:炎症累及胸膜时可引起胸痛,疼痛呈针刺样,随咳嗽或深呼吸而加重,可放射至肩部或腹部。
体征:早期肺部可无明显异常体征,或仅有呼吸运动减弱、叩诊稍浊、听诊可有呼吸音减低及胸膜摩擦音。实变期时,患侧胸廓呼吸运动减弱,叩诊呈浊音或实音,听诊可闻及支气管呼吸音等。
辅助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多,可有核左移或细胞内出现中毒颗粒。
胸部X线或CT检查:早期可无明显异常,或仅见肺纹理增粗。实变期可见大片炎症浸润阴影或实变影,在实变阴影中常可见透亮支气管影,即“空气支气管征”。
痰培养:可发现致病菌,有助于明确病因。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根据典型的症状、体征及胸部X线等检查,结合痰培养等病原学检查可明确诊断。例如,患者出现高热、咳铁锈色痰,胸部X线显示肺大叶或肺段的致密实变影,痰培养检出肺炎链球菌等,即可诊断为大叶性肺炎。
鉴别诊断
干酪性肺炎:多有结核中毒症状,如低热、盗汗、乏力、消瘦等,胸部X线表现为肺段或肺叶实变,常有虫蚀样空洞,痰中可找到结核分枝杆菌。
肺栓塞:可出现胸痛、咯血、呼吸困难等症状,但其呼吸困难与胸痛的表现与大叶性肺炎有所不同,D-二聚体、CT肺动脉造影等检查有助于鉴别。
肺癌并阻塞性肺炎:多见于有吸烟史等高危因素的中老年患者,一般起病较慢,抗生素治疗后炎症消退不完全或反复出现,胸部CT等检查可发现肺部肿块等病变。
治疗
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菌选用敏感的抗生素,如肺炎链球菌肺炎首选青霉素G,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对症支持治疗:高热时可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咳嗽咳痰明显者可给予止咳祛痰药物;呼吸困难者给予吸氧等支持治疗。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大叶性肺炎起病可能较急,病情变化快,需密切观察体温、呼吸等变化。由于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在抗感染治疗时需严格遵循抗生素使用原则,避免滥用。同时,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鼓励儿童咳嗽排痰。
老年人:老年人大叶性肺炎常合并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等,病情相对较重,易出现呼吸衰竭、感染性休克等并发症。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加强营养支持。
孕妇:孕妇患大叶性肺炎时,用药需谨慎,以免影响胎儿。应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类等,并密切监测胎儿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