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癌常见症状包括:早期局部疼痛,程度不一、间歇性或持续性且渐重,夜间可能更明显,活动可致痛加重;骨表面或深部可触及大小、质地各异的肿块;因疼痛和肿块出现肢体功能障碍;骨组织被破坏致受轻微外力即发生病理性骨折;还可有消瘦、乏力、低热等全身症状。
骨癌常见症状包括:早期局部疼痛,程度不一、间歇性或持续性且渐重,夜间可能更明显,活动可致痛加重;骨表面或深部可触及大小、质地各异的肿块;因疼痛和肿块出现肢体功能障碍;骨组织被破坏致受轻微外力即发生病理性骨折;还可有消瘦、乏力、低热等全身症状。
1.疼痛
特点:骨癌早期最常见的症状多为局部疼痛,疼痛程度不一,可为间歇性或持续性,且会逐渐加重。例如,在青少年骨肉瘤患者中,常表现为开始时疼痛较轻,呈间歇性,随着病情进展,疼痛会变得剧烈且持续。一般夜间疼痛可能会较白天更明显,这可能与患者夜间活动减少,注意力更集中在局部有关。不同类型的骨癌疼痛特点略有差异,如尤文肉瘤的疼痛往往较为剧烈,发展迅速。
影响因素:疼痛会受活动等因素影响,患者活动时疼痛可能加重,这会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如行走、肢体活动等。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来说,由于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癌引起的疼痛可能会被家长误认为是生长痛而忽视,需要特别注意。
2.肿块
表现:在骨的表面或深部可触及肿块,肿块的大小、质地等因肿瘤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有的肿块可能质地较硬,边界不清,活动度差;有的则相对边界较清楚。例如,骨肉瘤患者常可在患部触及较硬的肿块,随着肿瘤的生长,肿块会逐渐增大。对于婴幼儿患者,家长可能会发现肢体局部肿胀,触摸有异常肿块。
形成机制:肿瘤细胞在骨内不断增殖,导致骨组织膨胀性生长或浸润性生长,从而形成局部肿块。肿块的出现意味着肿瘤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可能已经对周围组织产生了影响。
3.功能障碍
具体表现:骨癌患者由于疼痛和肿块等原因,可能会出现肢体功能障碍。比如,下肢骨癌患者可能会出现行走困难,无法正常负重;上肢骨癌患者可能会影响手臂的活动,如抬举、抓握等功能受限。对于儿童患者,可能会表现为步态异常,不愿意使用患肢等。
原因分析:疼痛导致患者不敢活动相应肢体,长期不活动又会进一步加重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问题,从而影响肢体的正常功能。同时,肿瘤对骨组织的破坏也会影响骨的正常结构和力学功能,导致功能障碍。
4.病理性骨折
发生情况:骨癌患者的骨组织因肿瘤细胞的破坏,强度降低,在受到轻微外力时就可能发生病理性骨折。例如,患者在日常活动中,如轻微的碰撞、摔倒等,就可能导致骨折。这是骨癌比较严重的症状之一,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痛苦和病情。
对患者的影响:病理性骨折会使患者的疼痛加剧,活动受限更加明显,还可能导致患者长期卧床,增加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对于儿童患者,病理性骨折可能会影响骨骼的正常生长发育,导致肢体畸形等严重后果。
5.全身症状
消瘦、乏力:随着病情的进展,骨癌患者可能会出现全身症状,如消瘦、乏力等。这是因为肿瘤是一种消耗性疾病,会消耗患者大量的能量和营养物质,导致患者身体逐渐虚弱。儿童和青少年患者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消瘦和乏力,家长应提高警惕。
发热:部分骨癌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症状,发热多为低热,体温一般在37.5℃-38.5℃左右。发热的原因可能与肿瘤组织坏死吸收、机体免疫反应等有关。如果骨癌患者出现持续发热,需要进一步排查是否存在感染等其他情况,但也要考虑肿瘤本身引起发热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