钙化性肌腱炎的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非手术治疗有休息制动、热敷、超短波、冲击波等;手术治疗适用于非手术无效且严重影响生活工作的情况,包括开放手术和关节镜手术;药物治疗有非甾体抗炎药和局部注射药物,使用时需考虑不同人群的特殊情况及可能的不良反应。
一、非手术治疗
1.休息与制动:对于症状较轻的钙化性肌腱炎患者,休息和适当制动是基础措施。减少患病肌腱所在部位的过度活动,避免加重炎症和损伤。例如,肩部钙化性肌腱炎患者应避免过度的肩部外展、上举等动作,让肌腱有机会修复。不同年龄、性别患者需根据自身生活方式调整活动量,如年轻男性若从事重体力劳动,更需严格限制相关动作以促进恢复;老年女性生活中应避免提重物等增加肌腱负担的行为。
2.物理治疗
热敷:热敷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肌肉紧张。一般可采用温毛巾湿敷,每次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但对于有皮肤感觉异常或血液循环不良的患者,如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需谨慎使用热敷,防止烫伤。
超短波治疗:超短波能够改善局部组织的营养代谢,促进炎症吸收。通过产生的高频电场作用于病变部位,起到减轻疼痛、消除炎症的作用。在治疗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调整功率等参数,对于儿童患者,因其生理结构特殊,更需精准把控治疗条件。
冲击波治疗:体外冲击波治疗是近年来用于治疗钙化性肌腱炎的有效方法之一。它可以通过机械效应和空化效应等,促进钙化灶的分解和吸收。研究表明,一定能量的冲击波能够改善肌腱的血液循环,刺激组织修复。但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需避免使用冲击波治疗,因为其可能对胎儿产生潜在影响。
二、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当非手术治疗无效,且患者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时,可考虑手术治疗。例如,经过3-6个月规范的非手术治疗后,疼痛仍剧烈,肩关节活动严重受限的患者。不同年龄患者手术耐受力不同,老年患者可能存在心肺功能等基础疾病影响手术,需在术前进行全面评估;年轻患者手术恢复相对较快,但也需遵循手术禁忌证等相关要求。
2.手术方式
开放手术: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暴露病变的肌腱,清除钙化灶。这种手术方式视野较清晰,但创伤相对较大,术后恢复时间较长。对于合并有其他肩部病变的患者可能会选择开放手术,但术后需注意伤口护理,预防感染等并发症。
关节镜手术:通过关节镜技术进行操作,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通过关节镜器械进入关节腔,清理钙化灶。关节镜手术对术者的操作技术要求较高,在手术过程中要精细操作,避免损伤周围组织。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肩部结构与成人不同,关节镜手术需更加谨慎,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
三、药物治疗
1.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可起到抗炎、镇痛的作用。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减轻炎症和疼痛。但对于有胃肠道疾病病史的患者,使用非甾体抗炎药需谨慎,因为这类药物可能会引起胃肠道不适,如胃溃疡、胃出血等并发症。老年患者由于肝肾功能减退,使用时也需密切监测,根据情况调整剂量或选择合适的替代药物。
2.局部注射药物:对于局部疼痛明显的患者,可考虑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但需注意多次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可能会导致肌腱退变等不良反应,因此要严格掌握注射适应证和注射次数。例如,每年局部注射次数一般不超过3-4次,且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进行评估后再决定是否进行局部注射治疗。特殊人群如妊娠期、哺乳期女性使用时需权衡利弊,因为药物可能会通过胎盘或乳汁影响胎儿或婴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