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腕骨折后消肿需早期冷敷(24-48小时内用冰袋等敷15-20分钟、每天3-4次,注意特殊人群)并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注意特殊人群),用弹性绷带加压包扎(注意松紧,关注特殊人群),及时就医评估(出现手肿持续加重等情况及时就医,注意特殊人群),早期适当活动手指等辅助消肿(注意特殊人群)。
一、早期冷敷与抬高患肢
1.冷敷
时间与方法:在手腕骨折后的24-48小时内,可进行冷敷。使用冰袋或冷毛巾包裹后敷在肿胀的手腕部位,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冷敷能够使局部血管收缩,减少局部血液循环,从而减轻肿胀和疼痛。这是因为冷敷可以降低局部组织的代谢率,抑制炎症反应的进一步发展。例如,有研究表明,冷敷能够使受伤部位的血管收缩,减少炎性介质的释放,进而缓解肿胀情况。
特殊人群考虑:儿童皮肤较为娇嫩,冷敷时要注意控制冰袋与皮肤的接触时间,避免冻伤,可在冰袋与皮肤之间隔一层薄的毛巾。老年人皮肤感觉相对不敏感,也需注意控制冷敷时间和温度,防止冻伤。
2.抬高患肢
姿势与原理:将手腕部抬高,高于心脏水平位置。可以使用枕头等将手腕垫高。这样做的原理是利用重力作用,促进静脉回流和淋巴回流,减少手部血液淤积,从而减轻肿胀。比如,人体的静脉回流依靠重力和肌肉收缩等作用,抬高患肢后,重力有助于静脉血液向心脏方向回流,降低手部静脉压,减轻肿胀。
特殊人群考虑:对于行动不便的老年人,要确保抬高患肢的姿势舒适且稳定,避免因姿势不当导致不适或加重骨折部位的不良影响。儿童在抬高患肢时要注意固定好患肢,避免因患儿活动导致位置变动影响效果。
二、加压包扎
1.包扎方法:可以使用弹性绷带进行加压包扎,但要注意包扎的松紧度适中。过紧可能会影响血液循环,过松则达不到加压消肿的效果。加压包扎能够通过外部压力,进一步限制局部组织的渗出,减少肿胀。弹性绷带的压力可以均匀地作用于手腕部位,阻止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积聚。
特殊人群考虑:儿童皮肤更薄嫩,包扎时要选择合适弹性的绷带,密切观察包扎部位的皮肤颜色和血液循环情况,防止因包扎过紧影响儿童手部的血运。老年人皮肤弹性差,同样要注意包扎松紧,避免影响局部血液循环,同时要确保包扎牢固,防止绷带松动失去加压效果。
三、及时就医评估
1.就医指征:如果手腕骨折后手肿持续加重,或者伴有手部皮肤颜色发绀、麻木、疼痛剧烈难以缓解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医生会进行详细的检查,包括X线等影像学检查,以明确骨折的具体情况以及肿胀的原因是否有其他异常,如是否存在血管损伤等。例如,若肿胀伴随手部皮肤苍白、温度降低,可能提示有血管受压等严重情况,需立即就医。
特殊人群考虑:儿童和老年人对疼痛等症状的感知和表达可能与成年人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手部活动明显受限等,老年人可能对疼痛耐受度较高但肿胀可能进展隐匿,所以对于这两类特殊人群要更加密切观察,一旦发现异常表现需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四、康复锻炼辅助消肿
1.早期适当活动手指等:在骨折固定的情况下,可以进行手指的屈伸等活动。比如,缓慢地进行手指的握拳、伸展动作。通过手指的活动,可以促进手部的血液循环,帮助淋巴回流,从而辅助减轻手腕部的肿胀。因为手指的活动能够带动局部的肌肉收缩和舒张,促进血液和淋巴液的流动。
特殊人群考虑:儿童进行康复锻炼时需要家长在旁协助,确保活动幅度适中,避免因儿童不配合或活动过度导致骨折部位移位等情况。老年人进行康复锻炼时要注意活动的轻柔,根据自身的耐受程度进行,避免过度活动加重肿胀和损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