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是常见功能性胃肠病,多见于中青年,女性略多,有特定临床表现,依罗马Ⅳ标准诊断,有非药物干预(饮食、心理、生活方式调整)和药物治疗原则,不同特殊人群(儿童、老年人、女性)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肠易激综合征的定义与特点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其特征是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痛、腹胀,伴有排便习惯和(或)粪便性状的改变,而胃肠道结构和生化检查通常无明显异常。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多见于中青年,女性略多于男性。生活方式因素如长期精神紧张、压力大、饮食不规律等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有肠道感染病史的人群患病风险可能增加。
二、临床表现
1.腹痛:部位不定,以下腹和左下腹多见,多于排便或排气后缓解。疼痛程度不一,但一般不影响睡眠。
2.排便习惯改变:可表现为腹泻型、便秘型或腹泻便秘交替型。腹泻型患者多在晨起或餐后出现腹泻,粪便多为稀糊状,一般无脓血;便秘型患者排便困难,粪便干结、量少;交替型则兼具两者特点。
3.粪便性状改变:腹泻型患者粪便可呈糊状,有黏液,但无脓血;便秘型患者粪便干结,呈羊粪状;部分患者粪便表面可附有黏液。
三、诊断标准
目前主要依据罗马Ⅳ诊断标准,需符合以下条件:
1.近3个月内至少12周(非连续)出现腹部不适或腹痛,并伴有以下至少2项症状改善:与排便相关;排便频率异常;粪便性状异常。
2.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
四、非药物干预措施
1.饮食调整
腹泻型患者: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高纤维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全麦面包等,可适当增加低纤维的食物,如米饭、馒头、鱼肉等,同时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防止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便秘型患者: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蔬菜(如菠菜、芹菜等)、水果(如苹果、香蕉等)、全谷物(如燕麦、糙米等),同时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每天至少饮用1500-2000ml水,有助于软化粪便,促进排便。
2.心理调节:长期精神紧张可能加重病情,患者可通过冥想、瑜伽、深呼吸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心情舒畅。对于精神压力较大的中青年患者尤为重要,因为精神因素与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女性患者可能因情绪波动相对较大,更需注重心理调节。
3.生活方式调整: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每天睡眠7-8小时。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有助于改善胃肠功能,缓解症状。
五、药物治疗原则(仅提及药物名称)
根据患者不同的症状表现选择相应药物,如腹泻型可使用止泻药物(如洛哌丁胺等);便秘型可使用通便药物(如聚乙二醇等);腹痛明显者可使用解痉药物(如匹维溴铵等)。但药物使用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尤其要考虑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个体差异,如儿童一般优先选择非药物干预,老年人用药需更谨慎,要考虑药物相互作用等因素。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需特别注意饮食的合理性和安全性,避免食用可能引起过敏或不耐受的食物。心理因素方面,要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避免因学习压力等导致病情加重,家长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心理支持。
2.老年人:老年人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在选择治疗方法时需综合考虑。药物治疗要注意药物对其他基础疾病的影响,非药物干预中要特别注意运动的适度性,避免过度运动加重身体负担,同时饮食调整要兼顾营养需求和肠道功能改善。
3.女性:女性患者在月经周期等特殊时期可能症状有所波动,要注意情绪的调节,月经期间要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加重腹痛等症状。同时,孕期和哺乳期女性用药需格外谨慎,应在医生评估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