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胸是气体进入胸膜腔致积气,因肺部等破裂或胸壁伤口致空气入胸膜腔,症状与肺压缩等有关,影像学可通过X线或CT诊断,治疗分保守、穿刺引流及手术;肺气肿是气道弹性减退等病理状态,与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有关,症状随病情进展,影像学X线等可见胸廓等改变,治疗要戒烟、用药物等;儿童气胸多因先天或外伤,肺气肿少且与先天或感染有关,治疗谨慎;老年人发病率高,病情变化快,治疗需综合考虑,要避免剧烈运动等预防发作。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气胸:是指气体进入胸膜腔,造成积气状态。多因肺部组织、气管、支气管、食管破裂,空气逸入胸膜腔,或因胸壁伤口穿破胸膜,胸膜腔与外界沟通,外界空气进入所致。例如外伤、肺部基础疾病(如肺大疱破裂等)都可能引发气胸。
肺气肿:是终末细支气管远端的气道弹性减退,过度膨胀、充气和肺容积增大或同时伴有气道壁破坏的病理状态。其发病机制与肺部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有关,长期吸烟、空气污染、感染等因素可促使这种失衡的发生,导致肺泡过度扩张、破坏。
二、临床表现
气胸:症状轻重与起病快慢、肺压缩程度和基础肺功能等有关。起病急骤者,突然一侧胸痛,疼痛呈针刺样或刀割样,持续时间较短,随后出现胸闷和呼吸困难,可伴有刺激性咳嗽。少量气胸时,体征可不明显;气胸量较大时,患侧胸廓饱满,呼吸运动减弱,触觉语颤减弱或消失,叩诊呈鼓音,听诊呼吸音减弱或消失。
肺气肿:早期可无症状或仅在劳动、运动时感到气短,随着病情进展,呼吸困难逐渐加重,以致在日常活动甚至休息时也感到气短。患者还可伴有咳嗽、咳痰等症状,典型肺气肿患者胸廓前后径增大,呈桶状胸,呼吸运动减弱,触觉语颤减弱,叩诊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肺下界和肝浊音界下降,听诊呼吸音减弱,呼气延长。
三、影像学表现
气胸:胸部X线或CT检查是诊断气胸的重要方法。X线胸片上显示无肺纹理的均匀透亮区为气胸区,肺组织向肺门方向压缩,可见压缩肺组织的边缘呈纤细的线状阴影。CT检查对于少量气胸、局限性气胸以及肺大疱与气胸的鉴别比X线胸片更敏感和准确。
肺气肿:胸部X线检查可见胸廓扩张,肋间隙增宽,肋骨平行,活动减弱,膈降低且变平,两肺野的透亮度增加。CT检查可见肺组织密度降低,肺野内肺纹理变细、稀疏,肺大疱表现为局部圆形或类圆形的低衰减区,无肺纹理。
四、治疗原则
气胸:少量气胸可保守治疗,患者需卧床休息,吸氧等,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气体可自行吸收。中量或大量气胸需进行胸腔穿刺抽气或胸腔闭式引流,促进肺复张。对于复发性气胸,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胸腔镜下肺大疱结扎术等。
肺气肿:治疗目的是延缓病情进展,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首先要戒烟,避免吸入有害气体和颗粒。根据病情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如沙丁胺醇等)、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等)等药物改善通气功能。对于有呼吸衰竭的患者,可考虑长期氧疗。严重的肺气肿患者可考虑肺减容术等手术治疗。
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儿童气胸多因先天性肺发育异常(如肺大疱等)或外伤引起,起病可能较急,需密切观察呼吸、心率等情况,及时进行相应的胸腔穿刺或闭式引流等处理。儿童肺气肿相对较少见,若发生多与先天性因素或严重肺部感染等有关,治疗上需更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改善呼吸状况,同时注意营养支持等。
老年人:老年人气胸和肺气肿的发病率相对较高,老年人气胸可能因肺组织弹性减退,轻微诱因即可发病,且病情变化较快,需加强生命体征监测。老年人肺气肿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各脏器功能,在使用药物时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等。在生活方式上,老年人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预防呼吸道感染,以减少气胸和肺气肿的发作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