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肠炎需从症状评估分级、紧急处理、非药物干预、药物治疗、特殊人群处理及预防长期管理多方面应对,症状分轻中重度,紧急处理优先纠正脱水与电解质紊乱,非药物干预包括饮食调整和生活方式管理,药物治疗要对症且谨慎用抗生素,特殊人群有不同处理要点,预防长期管理要做好感染预防、免疫调节和复发监测。
一、急性胃肠炎的初步评估与紧急处理
1.1、症状识别与病情分级
急性胃肠炎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每日≥3次水样便)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伴发热(体温>38.5℃)、脱水征(口干、尿少、眼窝凹陷)。根据症状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度(仅胃肠道症状,无脱水)、中度(伴轻度脱水,尿量减少50%)、重度(重度脱水,皮肤弹性差,意识模糊)。若出现持续高热>40℃、血便、剧烈腹痛伴腹肌紧张、意识障碍等,需立即就医。
1.2、紧急处理原则
优先纠正脱水与电解质紊乱,轻度脱水可通过口服补液盐(ORS)补充,每腹泻1次补充100~200ml;中度脱水需静脉补液(如生理盐水、林格氏液)。避免使用止泻药(如洛哌丁胺)抑制肠道蠕动,可能加重毒素吸收。呕吐频繁者需短暂禁食(4~6小时),之后逐步恢复清淡流食(米汤、稀粥)。
二、非药物干预措施
2.1、饮食调整
急性期(24~48小时)以无渣流食为主,如米汤、藕粉、淡茶水,避免乳制品、高纤维食物(蔬菜、水果)、辛辣及油腻食物。恢复期(48小时后)逐步过渡至低脂低纤维软食(面条、软饭、蒸蛋),少量多餐(每日5~6次),每次量不超过200ml。儿童患者需根据体重调整饮食量,避免过度喂养。
2.2、生活方式管理
保持环境清洁,避免交叉感染(如分餐制、勤洗手)。卧床休息,减少体力消耗。腹部保暖(热敷袋温度控制在40~45℃,避免烫伤),可缓解肠痉挛。母乳喂养的婴儿需继续哺乳,但母亲需避免食用易致敏食物(如海鲜、坚果)。
三、药物治疗方案
3.1、对症药物选择
止吐:甲氧氯普胺(儿童>6岁可用,需严格遵医嘱);解痉:匹维溴铵(缓解腹痛);益生菌: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调节肠道菌群,缩短腹泻病程1~2天)。
3.2、抗生素使用指征
仅用于细菌性感染(如志贺菌、沙门菌感染),需通过粪便培养确诊。常用药物:环丙沙星(18岁以上)、头孢克肟(儿童可用),疗程3~5天。病毒性胃肠炎(如诺如病毒)无需抗生素,滥用可能导致肠道菌群失调。
四、特殊人群处理要点
4.1、儿童患者
<6月龄婴儿脱水风险高,需密切监测尿量(每日>6次)、前囟凹陷情况。母乳喂养儿可增加哺乳次数,配方奶喂养儿可稀释奶粉(1:1加水)。避免使用止泻药,防止中毒性巨结肠。若出现嗜睡、皮肤弹性差,需立即静脉补液。
4.2、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需监测血糖(腹泻可能导致血糖波动),高血压患者补液时注意控制钠摄入(避免生理盐水过量)。肾功能不全者需根据肌酐清除率调整补液量,避免高钾血症。
4.3、孕妇及哺乳期女性
优先选择安全等级高的药物(如蒙脱石散、口服补液盐)。避免使用喹诺酮类抗生素(可能影响胎儿软骨发育),哺乳期使用甲氧氯普胺需暂停哺乳24小时。
五、预防与长期管理
5.1、感染预防
饮食卫生:避免生食海鲜、未洗净的蔬菜水果,餐具煮沸消毒(100℃维持10分钟)。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七步洗手法,持续20秒),处理呕吐物时佩戴口罩。
5.2、免疫调节
接种轮状病毒疫苗(2月龄~3岁儿童)、甲肝疫苗(1岁以上)。规律作息,保证每日7~8小时睡眠,适度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增强免疫力。
5.3、复发监测
慢性胃肠炎患者(如炎症性肠病)需定期复查粪便钙卫蛋白、肠镜。若每年发作>3次,需排查食物不耐受(如乳糖酶缺乏)、肠易激综合征等基础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