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息肉和肿瘤的区别
结肠息肉是结肠黏膜表面隆起的良性组织增生,分肿瘤性和非肿瘤性,多数无症状,大息肉可致肠道症状,内镜等可查,小息肉内镜切除,大或基底宽需手术,预后视性质等;结肠肿瘤包括良性和恶性,结肠癌早期症状不典型,进展后有排便等改变及全身症状,内镜等可查,结肠癌以手术为主综合治疗,良性肿瘤手术切除,结肠癌预后与分期相关,良性预后佳,不同人群发病及表现有差异,不良生活方式和特殊病史会增加发病风险。
一、定义与性质
结肠息肉:是结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隆起性病变,本质上大多是良性的组织增生。它可分为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肿瘤性息肉有癌变潜能,非肿瘤性息肉一般不会发生癌变。
结肠肿瘤: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结肠良性肿瘤相对少见,如结肠腺瘤样息肉长时间发展可能恶变;结肠恶性肿瘤也就是结肠癌,是源于结肠上皮细胞的恶性病变,会不断增殖并侵犯周围组织和转移。
二、临床表现
结肠息肉: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较大的息肉可能引起肠道症状,如排便习惯改变(便次增多或便秘)、便血(多为粪便表面带血,血色鲜红,量一般较少)、腹痛等,但这些症状缺乏特异性,其他肠道疾病也可能出现类似表现。不同类型的息肉在症状上可能无明显差异来直接区分,需依靠检查手段鉴别。
结肠肿瘤:
结肠癌:早期可能症状不典型,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排便习惯与粪便性状改变,如腹泻、便秘交替,便血(血色暗红,可伴有黏液),腹痛(早期多为隐痛、胀痛,后期疼痛加重),腹部肿块(多为瘤体本身或转移的肿块),晚期还可出现消瘦、乏力、贫血等全身症状。
三、影像学及内镜检查表现
结肠息肉:
内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到结肠黏膜表面的隆起性病变,形态多样,有蒂或无蒂,色泽可与周围黏膜相似或略有差异。
影像学检查:钡剂灌肠造影可见结肠腔内充盈缺损,但相对内镜检查准确性稍低;CT结肠成像(CTC)也能发现结肠内的隆起性病变,但对于小息肉的检出敏感性可能不如内镜。
结肠肿瘤:
内镜检查:结肠癌在内镜下可见肿瘤表面凹凸不平、溃疡形成、菜花样或浸润性生长等表现,活检病理可明确其良恶性。
影像学检查:
钡剂灌肠造影:结肠癌表现为肠腔内不规则充盈缺损,肠管狭窄,黏膜破坏等。
CT检查:可了解肿瘤的大小、浸润深度、有无周围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等情况,有助于临床分期。
MRI检查:对软组织的分辨力较好,在评估肿瘤侵犯范围、淋巴结转移等方面有一定优势。
四、治疗及预后
结肠息肉:
治疗:一般较小的息肉可在内镜下进行切除,如高频电切术、圈套切除术等;对于较大或基底较宽的息肉可能需要外科手术切除。预后通常较好,尤其是非肿瘤性息肉切除后,肿瘤性息肉切除后需定期复查,因为存在复发及癌变可能。
预后:取决于息肉的性质、大小、切除是否完整等因素。非肿瘤性息肉切除后基本不影响寿命和生活质量;肿瘤性息肉若能早期发现并完整切除,预后较好,但如果发现较晚或切除不彻底,可能影响预后。
结肠肿瘤:
治疗:结肠癌以手术治疗为主,可根据病情选择根治性手术或姑息性手术等,术后可能需要辅助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良性结肠肿瘤也以手术切除为主,预后良好。
预后:结肠癌的预后与肿瘤的分期密切相关,早期结肠癌经手术等治疗后预后较好,五年生存率较高;中晚期结肠癌预后相对较差。良性结肠肿瘤切除后预后极佳。
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在结肠息肉和肿瘤的发生及表现上可能有一定差异,例如老年人相对更易发生结肠肿瘤,男性和女性在发病率上可能有一定统计学差异,但无绝对的性别特异性。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结肠息肉和肿瘤的发生风险。有肠道疾病家族史、炎症性肠病病史等特殊病史的人群,发生结肠息肉和肿瘤的几率更高,这类人群需更密切地进行肠道监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