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骨折后分早期(术后1-2周)、中期(术后2-8周)、后期(术后8周以后)进行康复训练,早期有卧床体位及四肢肌肉等长收缩训练;中期包括轴向翻身、腰背肌等长收缩及坐位训练;后期有站立、平衡及行走训练,训练需循序渐进,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密切观察恢复情况及时调整。
对于腰椎骨折患者,卧床时需保持正确体位,可在腰部下方垫薄枕,使腰椎处于轻度前凸状态,这样有助于维持腰椎的生理曲度,减轻疼痛,一般每次垫枕时间可从5-10分钟开始,逐渐增加至每次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年龄较小的儿童(如幼儿期)由于身体柔韧性较好,但骨折后更需注意体位的舒适与正确,避免因不正确体位导致骨折部位畸形愈合;老年人则因骨质相对疏松,更要精准维持正确体位以促进骨折恢复。
进行四肢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比如腿部肌肉,可尽量用力收缩腿部肌肉,持续5-10秒后放松,每组10-15次,每天3-4组;手臂肌肉也可做类似训练,同样每组10-15次,每天3-4组。对于儿童,需在家长协助下进行,确保动作规范且不过度用力;老年人肌肉力量相对较弱,训练时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肌肉拉伤。
中期康复训练(术后2-8周)
轴向翻身训练:
指导患者进行轴向翻身,即保持身体成一条直线整体翻转,可由医护人员或家属协助进行,每天可进行3-4次,每次翻身动作要缓慢平稳,避免脊柱扭曲。对于生活方式较为活跃的中青年患者,在中期康复时更应积极配合轴向翻身训练以促进脊柱功能恢复;而患有骨质疏松的老年人在翻身时需格外小心,防止因骨质疏松导致骨折部位再次损伤。
开始进行腰背肌的等长收缩训练,患者可仰卧位,尽量抬高臀部,使腰部离开床面,持续5-10秒后放下,每组10-15次,每天3-4组。儿童由于骨骼发育尚未成熟,腰背肌力量较弱,训练时要根据其耐受程度调整;老年人腰背肌力量衰退,训练强度需循序渐进增加。
坐位训练:
当患者病情允许时,可逐渐进行坐位训练,初始坐位时间可从5-10分钟开始,之后逐渐增加至每次15-30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中青年患者恢复相对较快,可适当提前开始坐位训练并增加训练时间;老年人坐位时要注意腰部的支撑,可在腰部放置靠垫,以减轻腰部压力。
后期康复训练(术后8周以后)
站立训练:
在医护人员或康复治疗师的保护下进行站立训练,初始站立时间可从10-15分钟开始,之后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逐渐增加站立时间至每次30分钟左右,每天可进行2-3次。儿童站立训练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确保骨骼发育不受影响;老年人站立时要注意平衡,可使用助行器等辅助器具,防止摔倒。
进行平衡训练,可在站立位下进行,双脚与肩同宽,保持身体平衡,可从睁眼站立开始,逐渐过渡到闭眼站立,每次训练时间可从1-2分钟开始,逐渐增加至每次5-1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中青年患者平衡能力相对较好,可适当增加平衡训练的难度;老年人平衡能力较差,训练时要加强保护。
行走训练:
患者可在佩戴腰围等保护下进行行走训练,初始行走距离可从10-20米开始,之后逐渐增加行走距离至每次50-100米,每天可进行2-3次。儿童行走训练要注意安全,避免过度劳累;老年人行走时要缓慢,防止跌倒引发二次损伤。
进行步态训练,包括步幅、步速等的训练,使患者行走时姿势正确,符合正常步态要求。中青年患者可通过合理训练尽快恢复正常步态;老年人则需根据自身恢复情况逐步调整步态,以提高行走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腰椎骨折后的康复训练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循序渐进地进行,在整个康复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恢复情况,如有不适及时调整训练方案。同时,不同年龄、生活方式和病史的患者在康复训练中的注意事项有所不同,需综合考虑以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