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摔跤骨裂后,现场要停止活动制动、检查呼救;就医前注意疼痛管理和体位调整;到医院后先影像学检查,再复位固定,后续进行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同时老人作为特殊人群需注重营养支持、预防并发症和心理关怀。
一、现场初步处理
1.停止活动与制动:老人摔跤骨裂后应立即停止受伤部位的活动,避免骨折端移位加重损伤。可以就地坐下或躺下,若身边有硬物,可利用硬物对受伤肢体进行简单固定,如用木板、树枝等将骨折的肢体与相邻的未受伤肢体固定在一起,但固定时不要过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2.检查伤情与呼救:仔细观察受伤部位的情况,如是否有明显肿胀、畸形等。同时尽快呼叫急救人员或通知家人,让专业医疗人员前来进一步处理。
二、就医前的注意事项
1.疼痛管理:如果疼痛较为明显,可以让老人服用一些非处方的止痛药物(但需注意老人是否有相关药物过敏史等情况)来缓解疼痛,但不要随意给老人服用不明确的药物。同时,避免对受伤部位进行按摩、揉搓等操作,防止加重局部损伤和出血。
2.体位调整:尽量让老人保持舒适的体位,避免受伤肢体受压。如果是下肢骨裂,可适当抬高下肢,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
三、到达医院后的处理
1.影像学检查:医生会首先安排老人进行X线、CT等影像学检查,以明确骨裂的部位、程度等情况。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准确判断骨裂是单纯的裂纹骨折还是有移位的骨折等。
2.复位与固定
复位:如果骨裂有移位,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复位操作。对于一些简单的骨裂移位,可能通过手法复位来恢复骨折端的正常解剖位置;对于较为复杂的情况,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复位。
固定:复位后会进行固定,固定方法包括外固定(如石膏固定、支具固定等)和内固定(如钢板、螺钉等内固定装置)。外固定适用于大多数稳定性骨裂的情况,通过固定受伤肢体来保持骨折端的稳定,促进骨折愈合;内固定则多用于骨折移位明显、稳定性较差等情况,通过手术将内固定装置植入体内来固定骨折端。
3.后续治疗与康复
药物治疗:医生可能会根据情况使用一些药物来预防感染、促进骨折愈合等。例如,可能会使用一些活血化瘀的药物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利于骨折修复,但具体药物需根据老人的个体情况而定。
康复训练:在骨折固定后,需要逐步进行康复训练。康复训练的时间和强度会根据骨裂的部位、愈合情况等因素而定。早期主要是进行肌肉的收缩舒张训练,防止肌肉萎缩;后期随着骨折的愈合,逐步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和负重训练等,以恢复受伤肢体的功能。一般来说,老人由于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康复训练需要在医生或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循序渐进地进行,避免过度训练导致再次损伤。
四、特殊人群(老人)的特别考虑
1.营养支持:老人骨折后需要加强营养,尤其是要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钙、维生素等营养物质。蛋白质有助于组织的修复,钙是骨骼的重要组成成分,维生素D等有助于钙的吸收。可以让老人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蛋类、奶制品等;多吃富含钙的食物,如虾皮、豆制品、坚果等;同时多晒太阳以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帮助钙的吸收,但要注意避免老人在烈日下暴晒导致中暑等情况。
2.预防并发症:老人骨折后长期卧床容易发生一些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压疮等。因此,要注意定期帮助老人翻身、拍背,鼓励老人咳嗽咳痰,以预防肺部感染;要保持老人会阴部清洁,鼓励老人多饮水,预防泌尿系统感染;要定期为老人更换体位,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预防压疮。同时,要密切观察老人的生命体征、受伤部位的情况等,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
3.心理关怀:老人骨折后可能会因为行动不便、担心预后等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家人和医护人员要给予老人足够的心理关怀,多与老人沟通交流,了解老人的心理状态,并给予安慰和鼓励,帮助老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康复训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