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气肿合并气胸需进行一般治疗,包括休息吸氧、密切监测;气胸有保守治疗、胸腔穿刺抽气、胸腔闭式引流等治疗措施;要控制肺气肿基础疾病,进行呼吸康复训练;儿童和老年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儿童病情变化快、需轻柔操作和心理护理,老年患者要综合基础疾病情况、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和营养支持。
一、肺气肿合并气胸的一般治疗
(一)休息与吸氧
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减少活动,以降低耗氧量。对于有呼吸困难的患者,给予吸氧治疗,纠正缺氧状态。一般可通过鼻导管或面罩吸氧,根据患者血氧饱和度调整吸氧流量,维持血氧饱和度在90%以上。不同年龄、基础健康状况不同的患者吸氧流量有所差异,例如老年患者可能根据其心肺功能适当调整,确保吸氧安全有效且不加重心肺负担。
(二)密切监测
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呼吸频率、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合并冠心病的肺气肿气胸患者,需更频繁监测心电图等指标,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心脏并发症等情况。
二、气胸的具体治疗措施
(一)保守治疗
适用于少量气胸,肺压缩<20%,且患者症状较轻的情况。让患者卧床休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一般气体可在1-2周内自行吸收。对于儿童患者,因其胸廓弹性较好,少量气胸保守治疗的观察需更细致,密切关注呼吸、面色等变化,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二)胸腔穿刺抽气
对于肺压缩>20%或症状较明显的患者,可进行胸腔穿刺抽气。通过穿刺针将胸腔内的气体抽出,缓解患者呼吸困难等症状。操作时需严格无菌操作,避免发生胸腔感染等并发症。不同年龄患者胸腔穿刺的操作要点略有不同,儿童由于胸廓较小等特点,要更加精准操作,防止损伤周围组织。
(三)胸腔闭式引流
若气胸为大量气胸或经保守治疗、胸腔穿刺抽气效果不佳的患者,需进行胸腔闭式引流。将引流管置入胸腔,连接水封瓶,使气体持续排出,促进肺复张。在放置引流管过程中要注意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术后要保持引流管通畅,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等情况。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机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弱,要更注重引流管的护理,防止感染等并发症,同时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利于康复。
三、肺气肿的治疗相关
(一)基础疾病控制
对于由肺气肿引起气胸的患者,要积极控制肺气肿的基础病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导致肺气肿常见的原因,需根据病情给予支气管舒张剂,如短效的沙丁胺醇气雾剂、长效的沙美特罗替卡松等药物(仅列举药物名称),改善气道通畅程度,减少肺气肿的进展。对于不同年龄的COPD患者,药物的选择和使用需考虑其年龄相关的生理特点,例如儿童COPD相对少见,但如果发生,用药需更加谨慎,优先选择对儿童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
(二)呼吸康复训练
鼓励患者进行呼吸康复训练,如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等。缩唇呼吸可增加气道外口段阻力,防止气道过早陷闭,减少呼气时气道阻力;腹式呼吸可增强膈肌活动度,提高呼吸效率。不同年龄患者的呼吸康复训练方式和强度有所不同,儿童进行呼吸康复训练时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采用适合儿童的简单方法,逐步引导其掌握正确的呼吸方式;老年患者可根据自身身体状况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以提高呼吸功能,改善肺气肿的症状。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患者
儿童发生肺气肿气胸时,由于其生理结构和机体功能与成人不同,病情变化可能较为迅速。在治疗过程中要更加密切观察病情,胸腔穿刺或闭式引流时操作要轻柔准确,防止损伤周围组织。同时,儿童的心理护理也很重要,要给予安抚,减少其恐惧心理,利于治疗配合。
(二)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在治疗气胸和肺气肿时,要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情况。例如在使用药物治疗肺气肿时,要注意药物与基础疾病用药的相互作用;在进行胸腔闭式引流等操作时,要评估其心肺功能耐受情况,确保操作安全。同时,老年患者的营养支持也很关键,合理的营养摄入有助于提高机体抵抗力,促进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