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支气管炎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以咳嗽、咳痰或伴喘息为主要症状且每年发病持续三月连续两年以上并排除其他具相关症状疾病,病因有吸烟、职业粉尘化学物质、空气污染、感染等,病理早期是支气管黏膜上皮变化等病情进展后有炎症扩散等,临床表现有缓慢起病病程长反复急性发作及相应症状体征,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排除其他心肺疾病,治疗急性加重期控制感染、镇咳祛痰、平喘,缓解期戒烟、避免有害刺激、增强体质,特殊人群中老年需关注病情变化,儿童需谨慎处理,吸烟人群要强调戒烟,职业暴露人群需注意工作防护。
一、定义
慢性支气管炎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或伴有喘息,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连续2年或2年以上,并排除具有咳嗽、咳痰、喘息症状的其他疾病。
二、病因
1.吸烟:为重要环境发病因素,吸烟者慢性支气管炎患病率比不吸烟者高2-8倍,烟草中的化学物质可损伤气道上皮细胞,使纤毛运动减退、巨噬细胞吞噬功能降低等。
2.职业粉尘和化学物质:长期接触职业粉尘(如石棉、棉尘等)及化学物质(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可损伤气道黏膜,诱发慢性支气管炎。
3.空气污染: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如臭氧、二氧化氮等)可损伤气道黏膜上皮,使纤毛清除功能下降,黏液分泌增加,为细菌感染创造条件。
4.感染因素:病毒、细菌、支原体和衣原体等感染是慢性支气管炎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反复感染可损伤气道黏膜,导致炎症持续不愈。
三、病理改变
1.早期:主要是支气管黏膜上皮细胞的纤毛粘连、倒伏、脱失,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增生、鳞状上皮化生;黏膜下层腺体增生肥大,分泌功能亢进。
2.病情进展后:炎症由支气管壁向周围组织扩散,黏膜下层平滑肌束断裂、萎缩,支气管腺体进一步增生、肥大,分泌亢进;炎症蔓延至细支气管和肺泡壁,形成细支气管炎和肺泡炎,导致气道结构破坏,影响肺功能。
四、临床表现
1.症状:缓慢起病,病程长,反复急性发作而病情加重。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急性加重系指咳嗽、咳痰、喘息等症状突然加重,急性加重的主要原因是呼吸道感染,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支原体和衣原体等。
2.体征:早期可无异常体征,急性发作期可在背部或双肺底听到干、湿啰音,咳嗽后可减少或消失,如合并哮喘可闻及广泛哮鸣音并伴呼气期延长。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根据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并连续2年或2年以上,排除其他心、肺疾病(如肺结核、尘肺、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癌、肺脓肿、心功能不全等)后,可作出诊断。
2.鉴别诊断:需与其他具有咳嗽、咳痰、喘息症状的疾病相鉴别,如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癌等,通过病史、影像学检查、肺功能检查等进行区分。
六、治疗
1.急性加重期治疗
控制感染: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物敏感试验选择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等。
镇咳祛痰:常用药物有溴己新、盐酸氨溴索等,以缓解咳嗽、咳痰症状。
平喘:有气喘者可加用解痉平喘药,如氨茶碱等。
2.缓解期治疗
戒烟:避免吸烟进一步损伤气道黏膜。
避免有害刺激:避免吸入有害气体和其他有害颗粒。
增强体质:预防感冒,可试用免疫调节剂或中医中药等,以提高机体抵抗力。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需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因老年人体质较弱,病情进展可能较快,应及时就医,遵循医生治疗方案,注意药物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
2.儿童患者:儿童患慢性支气管炎时,需更谨慎处理,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注意观察病情,如出现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需立即就医。
3.吸烟人群:必须强调戒烟的重要性,吸烟会持续加重气道损伤,导致病情恶化,应积极劝导并协助戒烟。
4.有职业暴露人群:从事有职业粉尘或化学物质接触工作的人群,需注意工作环境防护,如佩戴防护口罩等,减少有害因素吸入,降低慢性支气管炎发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