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发病与代谢、血管、神经生长因子缺乏等因素相关,临床表现因受累神经不同而异,诊断可依据病史、症状、神经电生理等检查,预防管理需严格控血糖、生活方式干预及定期监测,不同年龄患者有不同血糖控制等要求。
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代谢因素:长期高血糖会引起多元醇途径激活,山梨醇和果糖在神经细胞内蓄积,导致神经细胞水肿、功能障碍;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形成增加,AGEs与其受体结合,可引起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等,损伤神经组织;己糖胺途径亢进也会干扰神经细胞的正常代谢。
血管因素:糖尿病患者常存在微血管病变,导致神经的血液供应减少。高血糖可使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血管通透性改变,血液黏稠度增加等,影响神经的营养物质供应和代谢产物的清除,进而损伤神经。
神经生长因子缺乏:神经生长因子对神经的生长、发育、维持和修复起重要作用,糖尿病状态下神经生长因子水平降低,影响神经的正常功能。
临床表现相关因素
感觉神经受累:患者常出现肢体麻木、刺痛、灼热感等异常感觉,呈对称性分布,多见于手足部,呈“手套-袜子”样感觉减退。在病程较长、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中更为常见,夜间症状往往较白天明显,这与夜间人体代谢率相对较低,血液循环相对缓慢,神经缺血缺氧加重有关。年龄较大的糖尿病患者由于本身神经功能有一定退化,更容易受到高血糖的损伤,出现感觉神经受累的表现也相对更早且更明显。
运动神经受累:可出现肌力减退、肌肉萎缩等,严重时可影响肢体的运动功能,导致行走困难等。运动神经受累在病程较长、血糖控制差的患者中发生率较高,且随着年龄增长,肌肉本身的功能也在下降,糖尿病运动神经病变对肌肉功能的影响会更显著。
自主神经受累:可表现为心血管系统(如心率变异性改变、直立性低血压等)、消化系统(如胃排空延迟、便秘或腹泻等)、泌尿系统(如尿潴留、尿失禁等)、汗腺分泌异常(如无汗或多汗等)等多系统症状。自主神经病变与糖尿病病程密切相关,病程越长,发生自主神经病变的风险越高,且在合并其他慢性并发症(如肾病、视网膜病变等)的糖尿病患者中更易出现,年龄较大的患者自主神经功能本身有一定衰退,糖尿病对自主神经的损伤会进一步加重其功能紊乱。
诊断相关因素
病史与症状:有糖尿病病史,出现上述周围神经病变相关的症状和体征。对于糖尿病病程较长、血糖控制不理想的患者,需高度警惕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神经电生理检查:神经传导速度等电生理检查是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重要辅助手段。通过检测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等指标,可发现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等异常改变,有助于早期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尤其在临床症状不明显时,电生理检查可提供早期诊断依据。不同年龄的患者神经电生理表现可能会有一定差异,但总体上可通过该检查客观评估神经功能状态。
其他检查:如定量感觉测试可评估感觉神经的敏感性等,皮肤活检可检测皮肤内神经纤维密度等,这些检查也有助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和病情评估。
预防与管理相关因素
血糖控制:严格控制血糖是预防和延缓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生发展的关键。通过饮食控制、运动锻炼、合理用药等方式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可减少高血糖对神经的损伤。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需根据其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血糖控制目标,例如儿童糖尿病患者需要在保证正常生长发育的前提下严格控制血糖,而老年糖尿病患者需避免低血糖发生的前提下合理控制血糖。
生活方式干预:健康的生活方式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管理也很重要。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适当运动,如适合糖尿病患者的有氧运动等,可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神经功能;戒烟限酒等,因为吸烟会加重血管痉挛,饮酒可能会干扰血糖代谢等,不利于神经病变的控制。
定期监测:糖尿病患者应定期进行神经病变相关的检查,如定期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感觉功能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神经病变并及时干预。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如病程较长、血糖控制不佳、合并其他慢性并发症的患者,更要加强监测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