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气肿的CT表现包括基本表现和不同类型特点及与临床关系。基本表现有肺透亮度增高、肺纹理改变、肺大疱形成;小叶中心型肺气肿主要累及肺小叶中心,呈散在小圆形低密度区且有“戒指征”;全小叶型肺气肿累及整个肺小叶,两肺弥漫透亮度增高、肺纹理弥漫变细稀疏;间隔旁型肺气肿位于肺边缘部,呈胸膜下局限性低密度区。CT表现可辅助评估肺功能,与临床症状关联,表现越严重症状往往越明显,还能为特殊人群制定个体化医疗方案。
一、肺气肿的基本CT表现
1.肺透亮度增高
正常肺组织的CT值在-800HU至-1000HU左右,肺气肿时,由于肺泡过度充气扩张,肺内气体含量增多,肺透亮度明显增高,CT上表现为肺野的密度减低,与正常肺组织相比,灰度明显变浅。例如,在全小叶型肺气肿中,这种肺透亮度增高的表现更为均匀,累及整个肺小叶范围。
2.肺纹理改变
肺纹理变细、稀疏和变直。这是因为肺泡扩张,肺组织被过度充气的肺泡占据,肺血管被挤压,导致肺纹理相对减少。在CT图像上,可以看到肺野内的血管影变细,走行变直,分布稀疏。对于小叶中心型肺气肿,肺纹理改变可能相对局限于肺小叶中心区域,表现为中心区域的肺纹理相对稀疏,而周围肺组织纹理相对正常或轻度改变。
3.肺大疱形成
可见单个或多个圆形或类圆形的无肺纹理区,壁菲薄。肺大疱是肺气肿的一种严重表现形式,CT上能够清晰地显示其形态、大小和位置。大的肺大疱可占据肺野的一部分,压迫周围肺组织。例如,当肺大疱体积较大时,可导致周围肺组织被压缩,呈现受压的肺组织纹理改变。
二、不同类型肺气肿的CT表现特点
1.小叶中心型肺气肿
主要累及肺小叶的中心部分,即呼吸性细支气管及其周围组织。CT上表现为两肺上叶和中叶分布为主的、散在的小圆形低密度区,直径多在1-10mm左右,这些低密度区的中心常可见相对正常或轻度扩张的呼吸性细支气管断面,呈“戒指征”(即低密度区周围可见相对高密度的环影,代表增厚的支气管壁)。这种类型在有吸烟史的人群中较为常见,吸烟引起的炎症首先累及小叶中心的呼吸性细支气管,导致其扩张和周围肺泡的破坏。
2.全小叶型肺气肿
累及整个肺小叶,从终末细支气管到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均受累。CT表现为两肺弥漫性的透亮度增高,肺纹理弥漫性变细、稀疏,病变以肺下部更为明显。这种类型可能与先天性α-抗胰蛋白酶缺乏有关,在儿童或年轻患者中如果出现全小叶型肺气肿,需要考虑先天性α-抗胰蛋白酶缺乏的可能。
3.间隔旁型肺气肿
主要位于肺的边缘部,紧邻胸膜下和小叶间隔旁。CT上表现为胸膜下的局限性低密度区,呈扁片状或沿胸膜下分布,病变范围相对较局限。这种类型的肺气肿一般进展较慢,临床症状可能相对较轻,但当病变范围较大时,也可能导致肺功能的下降。例如,在老年人中,由于肺组织的老化,容易出现间隔旁型肺气肿,尤其是在肺的外周部位。
三、肺气肿CT表现与临床的关系
1.对肺功能评估的辅助作用
CT上肺气肿的范围和严重程度可以一定程度上辅助评估肺功能。一般来说,CT上肺透亮度增高越明显、肺大疱数量越多、受累肺叶范围越广,肺功能下降越明显。例如,全小叶型肺气肿累及范围广,肺功能中的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肺活量(VC)等指标下降更为显著。通过CT定量分析,如计算肺气肿面积占肺总面积的比例等,可以更客观地反映肺气肿的严重程度,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2.与临床症状的关联
对于有呼吸困难等肺气肿临床症状的患者,CT表现越严重,患者的呼吸困难症状往往越明显。例如,重度的全小叶型肺气肿患者,由于肺的气体交换面积大幅减少,氧气摄入和二氧化碳排出受到严重影响,呼吸困难会较为严重,而通过CT明确肺气肿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后,有助于临床医生更好地了解病情,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和康复指导。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肺气肿患者,CT表现结合其自身的基础疾病等情况,能更精准地制定个体化的医疗方案,比如对于同时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肺气肿患者,需要综合考虑肺部病变和心脏病变的相互影响来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