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状突骨折不愈合受骨折自身因素(如Ⅱ型骨折及移位等)、治疗相关因素(如固定不当、手术时机不佳)、患者自身因素(如年龄相关的愈合能力差异、全身健康状况包括营养不良、慢性疾病影响)影响。
一、骨折自身因素
骨折类型:齿状突骨折根据Anderson-D'Alonzo分型,Ⅱ型骨折(骨折线位于齿状突腰部)不愈合率较高。这是因为齿状突腰部血供相对较差,其血供主要来自齿状突尖韧带、翼状韧带及周围骨膜的小血管,Ⅱ型骨折破坏了主要的血供通道,影响骨折端的血液供应,从而不利于骨折愈合。例如相关研究表明,Ⅱ型齿状突骨折不愈合率可高达30%-70%。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由于自身骨代谢活跃,Ⅱ型骨折相对成人可能有不同的愈合情况,但总体而言骨折类型对不愈合的影响是基础因素。
骨折端移位:骨折端存在明显移位时,会破坏骨折端的接触面积和稳定性,使得骨折难以形成有效的骨痂连接。无论是年轻患者还是老年患者,骨折端移位越大,不愈合的风险越高。比如骨折端分离移位超过2mm时,骨折不愈合的概率显著增加。
二、治疗相关因素
固定不当:
外固定:对于需要外固定治疗的齿状突骨折患者,若外固定的方式选择不当或固定时间不足,无法提供足够的稳定性。例如,使用颈托外固定时,若颈托的佩戴角度、松紧度不合适,不能有效限制骨折端的异常活动,就会影响骨折愈合。不同年龄患者对外固定的耐受性和适应性不同,儿童的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外固定的选择和调整需要更加精细,以避免影响骨骼发育的同时保证骨折端的稳定。
内固定:内固定手术中,内固定物的选择不合适或固定位置不佳,会导致骨折端稳定性不足。如内固定物的强度不够,无法承受骨折端的应力,或者螺钉位置不准确,没有很好地跨越骨折线提供有效的固定,都可能导致骨折不愈合。老年患者由于骨质疏松等因素,内固定的效果可能受到影响,需要更谨慎地选择内固定方式和评估骨折愈合情况。
手术时机:手术时机选择不当也可能导致不愈合。如果手术时间过晚,骨折端已经出现纤维组织增生等不利于骨愈合的改变,会影响骨折的愈合过程。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手术时机的把握需要综合考虑骨折的严重程度、患者的全身状况等因素。例如,对于年轻且身体状况良好的患者,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以恢复骨折端的稳定,促进愈合;而对于老年患者,需要在评估全身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及时手术,避免因机体恢复能力下降等因素导致不愈合风险增加。
三、患者自身因素
年龄:
儿童:儿童骨折愈合能力相对较强,但齿状突骨折若处理不当也可能出现不愈合。儿童的齿状突血供与成人有一定差异,且生长发育中的骨骼对外固定和内固定的反应不同。例如,儿童Ⅱ型齿状突骨折,虽然总体愈合潜力较大,但如果固定不规范或过早去除固定,仍可能出现不愈合情况。
老年:老年患者常伴有骨质疏松等骨代谢异常疾病,骨的质量和强度下降,骨折愈合能力减弱。同时,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这些疾病会进一步影响骨折的愈合。骨质疏松会导致骨的矿物质含量减少,骨的强度降低,使得骨折端难以形成有效的骨痂连接;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会影响细胞的代谢和修复功能,不利于骨折愈合,从而增加齿状突骨折不愈合的风险。
全身健康状况:
营养不良:如果患者存在营养不良,尤其是蛋白质、维生素C、维生素D及钙等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会影响骨的形成和修复。蛋白质是骨基质的主要成分,维生素C参与胶原合成,维生素D促进钙的吸收,钙是骨矿物质的重要成分,这些营养物质缺乏都会导致骨折愈合延迟或不愈合。不同年龄的患者对营养不良的易感性不同,老年患者由于食欲减退等原因更容易出现营养不良,儿童则可能因挑食等情况导致营养不良影响骨折愈合。
慢性疾病:如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炎症会影响骨的代谢和修复过程,增加骨折不愈合的风险。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由于全身血液循环可能受到一定影响,骨折端的血液供应也会受到间接影响,不利于骨折愈合。这些慢性疾病在不同年龄患者中的发病情况不同,对骨折愈合的影响也因疾病本身的特点而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