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旧性骨折有局部和全身症状,局部有畸形、异常活动、骨擦音或骨擦感等,全身多无明显症状,有并发症时可有发热等;影像学上X线可见骨痂形成、骨折线模糊等,CT可清晰显示细微结构,MRI可早期发现异常;其形成与受伤时未及时正确复位固定、治疗中固定不牢固等治疗因素及自身修复因素有关,不同年龄儿童因活动特点、治疗认知等因素影响陈旧性骨折的发生。
畸形:骨折断端移位可能导致肢体出现明显的畸形,例如原本笔直的肢体出现成角、缩短或旋转畸形等。这是因为骨折后断端的不正常对合关系改变了肢体的正常形态,在儿童中,由于骨骼的柔韧性相对较好,畸形可能相对不那么典型,但也能观察到与正常肢体不同的外观改变。比如前臂骨折后可能出现前臂的弯曲或旋转畸形,不同年龄的儿童骨骼发育情况不同,畸形表现可能会有差异。
异常活动:在原本没有关节的部位出现不正常的活动,这是陈旧性骨折常见的表现之一。例如下肢骨折后,在不该活动的部位出现了异常的活动度,这是由于骨折断端之间的不正常连接导致的。对于儿童来说,骨骼的生长发育尚未完全,异常活动可能会影响骨骼的正常生长和发育,需要特别关注。
骨擦音或骨擦感:当移动骨折部位时,可感觉到骨断端之间的摩擦音或摩擦感,但这一表现可能在陈旧性骨折中不如新鲜骨折明显,因为局部可能形成了骨痂连接等情况。在儿童中,由于其对疼痛的感知和表达与成人不同,骨擦音或骨擦感的发现可能相对困难,需要专业医护人员仔细检查。
全身症状:一般陈旧性骨折本身全身症状不明显,但如果陈旧性骨折是由于长期不愈合等情况导致局部出现感染等并发症时,可能会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等。对于儿童来说,自身免疫力相对较弱,发生感染等并发症时全身症状可能相对更明显,需要密切监测体温等全身情况。
影像学表现
X线检查:可发现骨折处有骨痂形成,骨折线可能模糊或已不明显,但仍能看到骨折愈合不良的迹象,如骨折端对位对线不佳,有分离、移位等情况。在儿童中,骨骼的生长板等结构在X线表现上有其特殊性,陈旧性骨折在儿童中的X线表现可能需要结合儿童的年龄和骨骼发育阶段来综合判断,例如不同年龄儿童的骨痂形成速度和形态可能与成人不同。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骨折断端的细微结构,对于一些复杂的陈旧性骨折,如涉及关节面的骨折,CT可以更准确地评估骨折的移位情况、关节面的平整度等。在儿童中,由于其骨骼的密度等与成人不同,CT检查时需要注意辐射剂量的控制,但对于明确诊断复杂的陈旧性骨折具有重要意义。
MRI检查:可以早期发现骨折愈合过程中的一些异常情况,如骨髓水肿、软组织损伤等情况。在儿童陈旧性骨折中,MRI对于评估骨骼周围软组织的损伤以及骨折愈合的内部情况有独特的优势,能够更早地发现一些潜在的问题。
陈旧性骨折的形成原因及相关因素影响
受伤时情况:如果最初受伤时骨折没有得到及时、正确的复位和固定,就容易发展为陈旧性骨折。例如儿童在玩耍时发生骨折,如果当时没有进行有效的固定和治疗,就可能导致骨折愈合不良成为陈旧性骨折。不同年龄儿童的活动特点不同,受伤的概率和受伤后的处理方式都会影响是否发展为陈旧性骨折。比如幼儿多因摔倒等简单外伤骨折,若处理不当易成陈旧性;学龄儿童可能因运动等受伤,同样需正确处理。
治疗因素:在骨折治疗过程中,如固定不牢固、过早拆除固定装置等,都可能导致陈旧性骨折的发生。对于儿童来说,在骨折治疗过程中,家长可能对固定等治疗措施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过早让儿童活动受伤肢体,导致骨折部位再次移位等,进而形成陈旧性骨折。在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根据儿童的年龄、骨折类型等制定合适的治疗和康复方案,以减少陈旧性骨折的发生风险。
自身修复因素:不同年龄的个体骨折修复能力不同,儿童的骨折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如果骨折损伤严重或存在其他影响修复的因素,也可能出现陈旧性骨折。例如儿童患有某些影响骨骼代谢的疾病时,骨折的修复过程可能受到影响,导致陈旧性骨折的发生概率增加。同时,生活方式也会影响骨折的修复,如营养不良等情况会影响儿童骨骼的正常修复,从而增加陈旧性骨折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