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女阴道炎是12岁以下女性外阴及阴道炎症,因幼女生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特殊,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有特殊性。病因包括病原体感染(如链球菌、蛲虫等,约30%~50%与蛲虫感染相关)、外源性刺激(异物、化学物质、污染等,占比达42%)、免疫功能低下。临床表现有外阴瘙痒或灼痛、分泌物增多、排尿疼痛等,体征为外阴潮红水肿、阴道口脓性分泌物,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体征及实验室结果。治疗包括非药物干预(保持清洁干燥、穿棉质内裤等)、药物治疗(抗生素、驱虫药等)、异物处理(全身麻醉下取出)。特殊人群如免疫缺陷患儿、反复感染者需加强管理,同时要注意心理支持。预防措施包括培养卫生习惯、管理家庭环境、定期健康检查。
一、幼女阴道炎的定义与特点
幼女阴道炎指发生于未进入青春期女性(通常指12岁以下)的外阴及阴道炎症,因幼女生殖系统解剖结构和生理特点与成人存在显著差异,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具有特殊性。该年龄段女性外阴皮肤黏膜薄嫩、雌激素水平低、阴道pH值偏中性(成人阴道pH值3.8~4.5),且大阴唇未完全覆盖小阴唇,导致阴道口暴露,易受病原体侵袭。
二、病因与危险因素
1.病原体感染:常见病原体包括链球菌、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肠道菌群,以及蛲虫、滴虫等寄生虫。研究显示,约30%~50%的幼女阴道炎与蛲虫感染相关,蛲虫夜间爬出肛门产卵时,可经肛门-会阴-阴道途径传播。
2.外源性刺激:异物误入阴道(如玩具、卫生纸碎屑)、化学物质刺激(如含香料肥皂、劣质卫生用品)、尿液或粪便污染(如腹泻或尿布使用不当)是重要诱因。一项针对200例幼女阴道炎的病例分析显示,外源性刺激占比达42%。
3.免疫功能低下:营养不良、长期使用抗生素或免疫抑制剂、患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的幼女,因局部或全身免疫防御能力减弱,更易发生感染。
三、临床表现与诊断
1.典型症状:外阴瘙痒或灼痛(占75%~90%)、阴道分泌物增多(分泌物呈黄色或脓性,量多少不等)、排尿疼痛或尿频(因炎症刺激尿道口)。部分患儿因搔抓导致外阴皮肤破损、红肿,甚至继发细菌感染。
2.体征检查:外阴潮红、水肿,阴道口可见脓性分泌物,严重者阴道黏膜充血、糜烂。需注意与性虐待导致的损伤鉴别,后者常伴会阴部撕裂伤、出血或精神行为异常。
3.实验室检查:阴道分泌物涂片可发现大量白细胞及致病菌;蛲虫卵检测(透明胶纸法)阳性率约60%;必要时行阴道超声排除异物残留。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体征及实验室结果,避免过度依赖单一指标。
四、治疗原则与方案
1.非药物干预:保持外阴清洁干燥是关键。建议每日用温水清洗外阴(避免使用刺激性洗剂),穿棉质透气内裤,勤换尿布或卫生用品。对于蛲虫感染者,需同时治疗家庭成员,防止交叉感染。
2.药物治疗:局部应用抗生素软膏(如红霉素软膏)可缓解炎症;蛲虫感染需口服阿苯达唑或甲苯达唑;若合并真菌感染,可局部使用克霉唑乳膏。需严格遵循医嘱,避免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导致菌群失调。
3.异物处理:若怀疑阴道异物,需在全身麻醉下经阴道或宫腔镜取出,避免强行钳夹导致损伤。术后需预防感染,并关注患儿心理状态。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免疫缺陷患儿:如患有白血病、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的幼女,需加强环境消毒,避免接触感染源,治疗时需延长用药周期并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2.反复感染者:需排查潜在病因(如糖尿病、异物残留),必要时行代谢筛查或影像学检查。家长需注意观察患儿行为变化,及时就医。
3.心理支持:因疾病可能导致患儿自卑、焦虑,家长需避免指责,通过讲故事、游戏等方式缓解其紧张情绪,必要时寻求儿童心理医生帮助。
六、预防措施
1.卫生习惯培养:教导患儿便后从前向后擦拭,避免粪便污染外阴;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浴盆;避免穿开裆裤久坐于不洁地面。
2.家庭环境管理:定期清洗玩具、床单被罩,保持室内通风;家长若有足癣、阴道感染等疾病,需及时治疗并避免与患儿共用物品。
3.定期健康检查:建议每半年进行一次儿科或妇科检查,尤其对有反复感染史的患儿,可早期发现并干预潜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