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是一种以颈椎间盘退变及其继发性改变刺激或压迫邻近组织引起症状体征的综合征,病因有颈椎间盘退变、慢性劳损、外伤、颈椎发育性椎管狭窄等,临床表现有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神经型、椎动脉型等,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预防要保持正确姿势、加强颈部锻炼、选合适枕头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1.颈椎间盘退变:随着年龄增长,颈椎间盘逐渐发生退变,髓核脱水、椎间盘变薄,椎间隙变窄,使颈椎稳定性下降。这是颈椎病发生的基础因素,年龄是重要影响因素,一般30岁以后颈椎间盘开始出现退变,且随着年龄增加退变程度加重。长期伏案工作、低头看手机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速颈椎间盘退变进程。
2.慢性劳损:长期不良的姿势,如长期低头工作、睡高枕等,会使颈椎长期处于非正常的应力状态,导致颈椎周围的肌肉、韧带等软组织劳损,进而影响颈椎的稳定性,增加颈椎病发生风险。例如,长期低头看手机的人群,颈椎前屈角度过大,颈椎前方承受过大压力,后方肌肉等软组织处于紧张状态,易引发颈椎病。
3.外伤:颈部受到急性外伤,如车祸、高处坠落等,可能会直接损伤颈椎的骨骼、椎间盘、韧带等结构,从而诱发颈椎病。青少年若有颈部外伤史,日后发生颈椎病的可能性相对增加。
4.颈椎发育性椎管狭窄:先天性颈椎椎管狭窄者,其椎管容积相对较小,脊髓和神经组织相对更为靠近,即使颈椎退变程度较轻,也更容易出现脊髓和神经受压的情况,从而引发颈椎病。
二、临床表现
1.神经根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颈部疼痛、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疼痛可从颈部放射至肩部、手臂,麻木多发生在手指部位。患者上肢肌力可能会下降,严重时可影响手部精细动作。多见于长期从事伏案工作且颈部姿势不良的人群,如办公室职员等。
2.脊髓型颈椎病:症状相对严重,可出现四肢麻木、无力,行走时有踩棉花感,步态不稳。随着病情进展,可能会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等。中老年人相对更易患脊髓型颈椎病,且多与颈椎退变导致脊髓受压有关。
3.交感神经型颈椎病: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或抑制症状,如头痛、头晕、视物模糊、心动过速或过缓、血压波动等。这类患者症状多样,容易被误诊,长期精神紧张、颈部有慢性劳损的人群需警惕。
4.椎动脉型颈椎病:主要症状是眩晕,多在颈部活动时发作,如转头时易出现突发眩晕,严重时可伴有恶心、呕吐、耳鸣、听力下降等。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生与颈椎退变导致椎动脉受压、痉挛有关,有颈椎退变基础的人群易患。
三、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会进行颈部的压痛检查、神经根牵拉试验、椎动脉扭曲试验等。例如神经根牵拉试验,医生一手扶患者颈部,一手握患者手腕,将其上肢外展,若患者出现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则为阳性,提示神经根受压。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观察颈椎的生理曲度、椎间隙宽度、椎体骨质增生等情况。正常颈椎生理曲度前凸,若出现生理曲度变直或反曲,提示颈椎有退变。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颈椎的骨骼结构,如椎体骨折、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和程度等。对于判断颈椎骨质病变有重要价值。
MRI检查:对颈椎间盘、脊髓、神经根等软组织结构显示清晰,可明确脊髓受压情况、椎间盘突出程度等,是诊断颈椎病的重要影像学手段。
四、治疗与预防
1.治疗
非手术治疗:包括颈椎牵引、颈部制动、物理治疗(如热敷、按摩、针灸等)。颈椎牵引可拉开椎间隙,减轻椎间盘对神经根等组织的压迫;物理治疗能缓解颈部肌肉痉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手术治疗:对于症状严重、经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颈椎后路减压术等。手术治疗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2.预防
保持正确姿势:工作和生活中保持颈部正直,避免长期低头,定时改变姿势,每隔一段时间活动颈部。例如使用电脑时,保持眼睛与屏幕平视,电脑屏幕高度适中;使用手机时,避免长时间低头。
加强颈部锻炼:进行颈部的伸展、旋转等运动,增强颈部肌肉力量,维持颈椎稳定性。如做米字操,通过头部依次向不同方向运动,锻炼颈部肌肉。
选择合适的枕头:枕头高度要适宜,一般以一拳高(约10-15厘米)为宜,且枕头要能保持颈椎的生理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