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溃疡是食管黏膜被自身消化或其他因素损伤形成的溃疡,病因包括胃酸反流、感染、药物、物理损伤等,临床表现有烧心反酸、吞咽疼痛等,诊断靠内镜等检查,治疗分针对病因和对症支持,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有不同注意事项,多数患者经规范诊治可获较好预后。
一、病因
1.胃酸反流: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其中的胃酸、胃蛋白酶等会反复刺激食管黏膜,导致黏膜受损形成溃疡,这是最常见的病因,常见于胃食管反流病患者。
2.感染因素:如真菌(白色念珠菌等)感染,在一些免疫力低下人群中易发生,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等也可能增加真菌感染导致食管溃疡的风险;此外,某些病毒感染也可能与食管溃疡的形成有关,但相对较少见。
3.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可损伤食管黏膜,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长期服用这类药物可能会影响食管黏膜的屏障功能,导致溃疡形成;化疗药物等也可能对食管黏膜造成损伤引发溃疡。
4.其他因素:
物理损伤:如吞咽异物、内镜检查等操作不当可能导致食管黏膜机械性损伤,进而引发溃疡。
自身免疫性疾病:少数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食管,导致食管溃疡,如白塞病等。
饮食因素:长期大量饮酒、食用过烫或刺激性过强的食物,可能反复刺激食管黏膜,增加食管溃疡的发生风险。
二、临床表现
1.典型症状
烧心和反酸:是胃食管反流相关食管溃疡常见的症状,患者可感到胸骨后或上腹部有灼热感,同时伴有胃内容物反流至口腔。
吞咽疼痛:进食时食物通过食管病变部位可引起疼痛,疼痛程度不一,可表现为刺痛、灼痛等,严重时可影响进食。
吞咽困难:食管溃疡导致食管黏膜水肿、狭窄等可引起吞咽困难,初期可能在进食固体食物时出现,随着病情进展,进食流质食物也可能出现困难。
2.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伴有胸骨后疼痛,疼痛可放射至背部、肩部等部位;少数严重患者可能出现呕血、黑便等消化道出血表现。
三、诊断方法
1.内镜检查:是诊断食管溃疡的重要手段,可直接观察食管黏膜的病变情况,明确溃疡的部位、大小、形态等,并可取活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排除恶性病变。
2.食管24小时pH监测:用于检测食管内的酸碱度变化,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胃酸反流情况,对胃食管反流相关食管溃疡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3.食管钡餐造影:可观察食管的形态、蠕动情况等,对于食管溃疡也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可发现龛影等溃疡表现,但相对于内镜检查,其准确性稍低。
四、治疗原则
1.针对病因治疗
胃食管反流相关:
生活方式调整:患者应避免进食过饱,睡前3小时不宜进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酸性等刺激性食物;避免穿紧身衣,抬高床头等,以减少胃酸反流。
药物治疗: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抑制胃酸分泌,还可使用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等)促进胃排空,减少反流。
感染因素:
真菌感染者: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如氟康唑等。
药物因素:尽量避免使用损伤食管黏膜的药物,若因病情需要必须使用,可在医生指导下采取保护食管黏膜等措施。
2.对症支持治疗:对于有吞咽困难等症状的患者,可适当给予营养支持,保证机体营养需求。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食管溃疡相对较少见,若发生食管溃疡,多与感染、误服腐蚀性物质等有关。在护理上要特别注意避免儿童误吞异物,对于因感染导致的食管溃疡,要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密切观察儿童进食情况和精神状态。
2.老年人:老年人食管溃疡可能与多种因素相关,如老年人胃肠功能减退、容易发生胃食管反流、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需服用多种药物等。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老年人的肝肾功能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同时要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加强生活护理,如指导老年人少食多餐,避免夜间进食等。
3.孕妇:孕妇发生食管溃疡时,治疗需谨慎。胃食管反流相关的食管溃疡,生活方式调整是基础,如避免平躺等,但药物使用需严格权衡利弊,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进行治疗。
总之,食管溃疡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通过规范的诊断和综合治疗,大多数患者可获得较好的预后,但不同人群需根据自身特点进行个体化的管理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