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行性骨关节病是常见慢性关节病,因关节软骨退变磨损、骨质增生等致关节疼痛、肿胀等,病因有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病理有关节软骨、骨质、滑膜变化,临床表现为疼痛、肿胀等,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治疗分非药物和药物,预防包括保持健康体重等。
病因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关节软骨会逐渐发生退变。一般来说,30-40岁时关节软骨开始出现磨损等退变迹象,50岁以上人群中退行性骨关节病的发病率明显升高。这是因为随着年龄增加,关节软骨的营养供应减少,软骨细胞代谢功能下降,导致软骨逐渐失去弹性和韧性,容易磨损。
性别因素:在绝经前女性中,退行性骨关节病的发病率相对男性较低,但绝经后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代谢发生变化,发病风险逐渐接近男性。
生活方式因素
过度使用关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频繁进行剧烈运动(如长跑、登山等)的人群,关节软骨受到的磨损和压力较大,更容易引发退行性骨关节病。例如,长跑运动员的膝关节由于长期反复的屈伸运动,关节软骨磨损严重,患退行性骨关节病的几率比普通人高很多。
关节损伤:曾经有过关节骨折、韧带损伤等关节损伤病史的人,关节结构和功能受到破坏,后续发生退行性骨关节病的风险增加。比如,膝关节骨折后没有得到良好的复位和康复,关节软骨面不平整,会加速关节的退变。
病史因素:一些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痛风等,也可能增加患退行性骨关节病的风险。糖尿病患者由于糖代谢异常,可能影响关节软骨的营养供应和代谢,导致软骨退变加速;痛风患者血液中尿酸水平升高,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内,会引起关节的炎症反应和损伤,进而诱发退行性骨关节病。
病理表现
关节软骨变化:早期关节软骨表面可能出现微小裂隙、粗糙不平,随着病情进展,软骨逐渐磨损变薄,甚至部分区域发生溃疡、脱落,使软骨下骨暴露。
骨质增生:为了适应关节力学的变化,软骨下骨会出现代偿性增生,形成骨赘(即骨刺)。这些骨赘可能会刺激周围的组织,引起疼痛和不适。
滑膜炎症:滑膜会出现充血、水肿等炎症反应,分泌过多的滑液,导致关节肿胀。
临床表现
疼痛:早期疼痛多为轻微钝痛,休息后可缓解,活动后加重。随着病情发展,疼痛逐渐加重,可变为持续性疼痛,甚至在夜间也会疼痛。疼痛的部位与病变关节相关,如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主要表现为膝关节疼痛,可累及髌股关节、胫股关节等部位。
肿胀:关节肿胀可由滑膜炎症、关节腔积液等引起。急性炎症时肿胀明显,慢性期肿胀可能相对较轻,但关节会感觉发僵、不灵活。
畸形:晚期患者可出现关节畸形,如膝关节内翻或外翻畸形、手指的远侧指间关节Heberden结节等。
功能障碍:由于疼痛、肿胀、畸形等原因,患者的关节活动范围逐渐减小,影响日常的行走、屈伸等活动,严重时可导致残疾,影响生活质量。
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会检查关节的压痛部位、活动范围、有无畸形等。例如,检查膝关节时会屈曲和伸直膝关节,观察是否有疼痛、弹响等情况。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诊断退行性骨关节病的常用方法。X线片上可看到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骨质增生、骨赘形成等表现。通过X线片可以初步判断关节退变的程度和范围。
磁共振成像(MRI):对于早期软骨病变的诊断更敏感,能够发现关节软骨的损伤、滑膜炎症、关节腔积液等情况,但一般不作为常规的初筛检查。
治疗与预防
治疗: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等。非药物治疗主要有减轻体重以减轻关节负担、物理治疗(如热敷、冷敷、按摩、针灸等)、运动疗法(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的关节功能锻炼,如游泳、骑自行车等,避免过度负重的运动)。药物治疗主要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缓解疼痛和炎症,还可以使用软骨保护剂(如氨基葡萄糖等)改善软骨代谢。
预防:保持健康的体重,避免过度肥胖增加关节负担;注意正确的姿势和运动方式,避免关节的过度损伤;中老年人可以适当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预防骨质疏松,从而降低退行性骨关节病的发生风险;对于有关节损伤病史的人,要及时规范治疗,促进关节的良好恢复。特殊人群如老年人要更加注重关节的保护,避免长时间站立、行走;女性绝经后要注意补钙和雌激素的合理补充(在医生指导下)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