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气肿是终末细支气管远端气道弹性减退等的病理状态,发病与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及多种因素有关,早期有气短等表现,晚期有桶状胸等,检查有胸部X线、CT、肺功能等,治疗包括戒烟等多种措施;气胸是气体进入胸膜腔的积气状态,多因肺组织或气管破裂等,起病急有胸痛等表现,检查有胸部X线、CT等,治疗根据类型等决定,不同年龄患者表现、检查及治疗有差异。
气胸:是指气体进入胸膜腔,造成积气状态。多因肺部组织或气管破裂,气体逸入胸膜腔所致,也有自发性气胸,常见于瘦高体型的青壮年,因肺组织本身存在肺大疱等结构异常,在剧烈运动、咳嗽等情况下,肺大疱破裂引发气胸;此外,外伤等因素也可导致气胸,如胸部受到撞击等外力作用,使胸膜腔与外界相通,气体进入。
临床表现
肺气肿:早期可无症状或仅在劳动、运动时感到气短,随着病情进展,呼吸困难逐渐加重,表现为稍一活动甚至完全休息时仍感气短,还可伴有咳嗽、咳痰等症状,咳嗽多为长期、反复、逐渐加重的咳嗽,咳痰一般为白色黏液或浆液性泡沫痰,合并感染时痰量增多且呈脓性。严重肺气肿患者可出现桶状胸,胸廓前后径增大,肋间隙增宽等体征。不同年龄阶段的肺气肿患者表现可能有差异,老年患者可能因基础疾病较多,呼吸困难等症状更明显,且更容易合并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气胸:起病急骤,患者突然出现一侧胸痛,疼痛呈针刺样或刀割样,持续时间较短,随后出现胸闷和呼吸困难,气胸量较多时,呼吸困难明显,可伴有刺激性咳嗽。体征方面,气胸量较多时,患侧胸廓饱满,呼吸运动减弱,叩诊呈鼓音,语颤和呼吸音减弱或消失。不同年龄的气胸患者表现也有特点,儿童气胸可能因表述不清,症状观察相对困难,需要更仔细的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来明确;青壮年自发性气胸相对起病较急,但部分症状可能相对较轻,而老年患者可能基础肺功能较差,气胸后呼吸困难等症状可能更严重,且易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增加病情复杂性。
辅助检查
肺气肿:胸部X线检查可见胸廓扩张,肋间隙增宽,肋骨平行,活动减弱,膈降低且变平,两肺野的透亮度增加。CT检查比X线更能准确地评估肺气肿的范围和严重程度,可发现肺组织的细微结构改变。肺功能检查是诊断肺气肿的重要指标,表现为FEV/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值)下降,残气量及残气量占肺总量的百分比增加。不同年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可能因生长发育等因素有不同的正常范围,例如儿童的肺功能指标与成人不同,需要参考儿童相应的正常参考值范围来评估。
气胸:胸部X线检查是诊断气胸的重要方法,表现为患侧胸腔透亮度增加,无肺纹理,肺组织向肺门方向压缩,可见被压缩肺的边缘。CT检查对于少量气胸、局限性气胸以及合并胸腔内病变的诊断有重要价值,能更清晰地显示气胸的情况。此外,气胸患者的血气分析可出现氧分压降低等改变。对于不同年龄的气胸患者,影像学检查的解读需要结合其生理特点,儿童的胸部影像学表现与成人有差异,需要专业儿科医师进行准确判断。
治疗原则
肺气肿:治疗目的是缓解症状、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提高生活质量。主要包括戒烟、避免吸入有害气体和颗粒、呼吸功能锻炼(如腹式呼吸、缩唇呼吸等)、长期家庭氧疗等。对于存在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可根据病原菌选用合适的抗生素治疗。不同年龄的肺气肿患者治疗侧重点有所不同,儿童肺气肿相对较少见,多与先天性肺发育异常等有关,治疗需要更谨慎,以保守治疗为主,尽量避免创伤性治疗;老年患者则需要更关注基础疾病的管理和生活质量的维持,长期氧疗对改善老年肺气肿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气胸:治疗根据气胸的类型、气量多少、临床症状等决定。少量气胸可保守治疗,嘱患者卧床休息,吸氧等,一般气体可自行吸收;中量或大量气胸需进行胸腔穿刺抽气或胸腔闭式引流术,促进肺复张。对于复发性气胸,可考虑手术治疗。不同年龄气胸患者的治疗方案选择不同,儿童气胸如果是少量且情况稳定,可观察保守治疗,但如果气胸量较多或有进行性加重,需要及时进行胸腔闭式引流等操作;青壮年自发性气胸如果是首次少量气胸,可保守治疗,但如果反复发生气胸,则多考虑手术治疗来消除肺大疱等病因;老年患者气胸治疗需要考虑其基础肺功能和全身状况,手术治疗需谨慎评估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