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肠绞痛的原因包括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如成人肠道功能可能因个体差异或诱发因素出现蠕动节律异常)、饮食因素(食用易产气或高纤维食物、暴饮暴食、进食过快等)、肠道疾病(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肠梗阻等导致肠道异常)、精神心理因素(压力焦虑、抑郁影响肠道神经调节)、药物副作用(某些抗生素破坏菌群平衡、泻药致肠道蠕动失调)。
一、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
生理特点:成人肠道神经系统虽已相对成熟,但仍可能存在功能性的暂时不协调。婴儿期肠道发育不成熟是常见原因,但成人也可能因个体差异或某些诱发因素导致肠道蠕动节律异常。例如,部分成人在进食过多产气食物后,肠道内气体产生与排出不协调,可能引发类似肠绞痛的不适。从解剖生理角度看,成人肠道的神经调节、肌肉运动等功能在某些情况下会出现短暂紊乱,使得肠道蠕动失去正常节奏,气体或食糜通过受阻,从而产生肠绞痛样症状。
年龄因素:一般来说,成人随着年龄增长,肠道功能相对稳定,但如果存在基础肠道疾病或生活方式改变等情况,仍可能出现这种发育不成熟相关的功能紊乱。比如中老年人群,可能因肠道自主神经功能稍有减退,在受到饮食等刺激时更易出现肠道蠕动的不协调。
二、饮食因素
食物种类:食用过多易产气的食物是常见原因之一。像豆类、洋葱、碳酸饮料等,这些食物在肠道内被细菌分解发酵,会产生大量气体,导致肠道扩张,刺激肠道神经引起疼痛。研究表明,摄入高纤维食物如果没有逐渐适应,也可能引起肠道痉挛。例如,突然大量食用全麦面包等高纤维食物,肠道需要时间适应,可能出现蠕动加快或不协调,引发肠绞痛。
生活方式:暴饮暴食是常见的不良饮食行为。短时间内大量进食,会加重肠道消化负担,导致肠道蠕动紊乱。另外,进食过快,大量空气随食物进入肠道,也容易引起肠道积气,引发肠绞痛。比如一些工作繁忙的人群,经常匆忙进食,就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三、肠道疾病
炎症性肠病:如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肠道存在慢性炎症,会破坏肠道正常的黏膜和功能,导致肠道蠕动异常、黏膜敏感性增加等。患者除了有肠绞痛症状外,还可能伴有腹泻、便血、体重减轻等表现。例如,克罗恩病可累及肠道全层,炎症刺激肠道神经,引发间歇性的腹部绞痛,疼痛部位多与病变部位相关。
肠易激综合征:这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病因尚不完全明确,但与肠道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肠道菌群失调以及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患者会出现腹痛或腹部不适,可伴有排便习惯改变,疼痛性质多样,部分患者表现为肠绞痛样发作,尤其在进食后容易诱发,情绪紧张等精神因素也会加重症状。
肠梗阻:无论是机械性肠梗阻还是动力性肠梗阻,都会导致肠道内容物通过障碍。机械性肠梗阻可能是由于肠道内异物、肿瘤、肠粘连等引起肠道狭窄或堵塞;动力性肠梗阻则是因为肠道蠕动功能障碍。患者会出现剧烈的肠绞痛,同时伴有呕吐、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比如肠道肿瘤患者,随着肿瘤逐渐增大,可能堵塞肠道,引发肠绞痛等一系列肠梗阻表现。
四、精神心理因素
压力与焦虑: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或患有焦虑症等精神心理疾病的成人,其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肠道的神经调节。例如,当人体处于焦虑状态时,交感神经兴奋,会抑制肠道蠕动,导致肠道内气体和食糜积聚,引起肠绞痛。研究发现,焦虑症患者中肠绞痛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因为焦虑情绪会干扰肠道的正常运动和感觉功能。
抑郁情绪:抑郁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也可能出现紊乱,影响肠道的蠕动和分泌功能。肠道功能的异常又会反过来加重患者的抑郁情绪,形成恶性循环。部分抑郁患者会表现出腹部不适、肠绞痛等躯体症状,而这些症状往往难以通过常规的肠道检查发现明显的器质性病变。
五、药物副作用
某些抗生素:一些抗生素在杀灭肠道细菌的同时,可能会破坏肠道正常的菌群平衡,导致肠道功能紊乱。例如,广谱抗生素的长期或不规范使用,可能引起伪膜性肠炎等肠道并发症,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其中腹痛可能表现为肠绞痛样。
泻药:长期滥用泻药会使肠道对泻药产生依赖,导致肠道蠕动功能失调。突然停止使用泻药时,可能会出现肠道痉挛性疼痛,即肠绞痛。比如一些习惯性便秘患者长期自行服用泻药,一旦停药就可能出现这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