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膜炎是骨膜发生的炎症性疾病,病因有运动、感染、全身性疾病及慢性劳损等,临床表现有局部疼痛、肿胀、压痛及全身症状,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休息、物理、药物及手术治疗,预防要合理运动、选合适装备、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及预防疾病。
一、病因
1.运动因素
青少年群体:常因过度运动引起,比如长期进行跑跳类运动的青少年,由于肌肉反复收缩,会牵拉骨膜,导致骨膜充血、水肿等炎症反应。例如,篮球运动员频繁急停急转、跳跃投篮等动作,使得小腿部位的骨膜受到反复刺激,容易引发胫骨骨膜炎。
成年人:也可能因运动方式不当或运动强度突然增加发病,像突然增加长跑距离、频率等,肌肉力量不足无法缓冲对骨膜的压力,从而引发骨膜炎。
2.感染因素
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病灶经血液传播至骨膜,如化脓性细菌感染,常见的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当身体免疫力下降时,细菌容易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骨膜部位,引起感染性骨膜炎,局部会出现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严重时可能形成脓肿。
3.其他因素
全身性疾病:像类风湿关节炎、痛风等全身性疾病也可能累及骨膜,引发骨膜炎。例如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自身免疫反应会攻击关节及周围组织,包括骨膜,导致骨膜炎症。
慢性劳损: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骨膜长期受到反复的机械刺激,也可逐渐引发骨膜炎,常见于从事建筑工作、长期弯腰劳作的人群,腰部骨膜容易因慢性劳损发病。
二、临床表现
1.局部症状
疼痛:是骨膜炎最常见的症状,初期多为隐痛,随着病情发展可变为胀痛、刺痛等。运动后疼痛往往会加重,休息后可有所缓解,但再次运动又会复发。例如胫骨骨膜炎患者,行走、跑步时小腿疼痛明显。
肿胀:骨膜炎症会引起局部组织充血、水肿,导致受累部位出现肿胀。如果是感染性骨膜炎,肿胀可能较为明显,且皮肤温度可能升高。
压痛:在骨膜病变部位按压时会有明显的疼痛感,通过压痛的位置可以初步判断骨膜炎症的大致部位。
2.全身症状
感染性骨膜炎可能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寒战等,体温可升高,这是身体对感染的应激反应。而非感染性骨膜炎一般全身症状不明显。
三、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会详细检查病变部位,观察有无肿胀、压痛等情况,还会进行一些特殊的运动测试,比如让患者做特定的动作来诱发疼痛,以初步判断骨膜是否存在炎症。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发展,可能会出现骨膜增厚等表现。X线能帮助医生排除骨的其他病变,如骨折、骨肿瘤等。
磁共振成像(MRI):对骨膜炎症的诊断较为敏感,能清晰显示骨膜增厚、水肿等情况,有助于早期发现骨膜的病变。
四、治疗原则
1.休息:减少病变部位的活动,让骨膜得到充分的修复时间。比如运动性骨膜炎患者需要停止引起疼痛的运动。
2.物理治疗
热敷:早期可适当进行热敷,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肿胀。一般每次热敷15-20分钟,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皮肤。
冷敷:在急性炎症期,如疼痛、肿胀明显时,可进行冷敷,每次冷敷10-15分钟,有助于减轻局部充血、水肿。
超声波治疗:利用超声波的物理作用,促进炎症消退,缓解疼痛。
3.药物治疗:感染性骨膜炎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但具体药物需根据病原体药敏试验结果选用;非感染性骨膜炎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炎症,如布洛芬等,但特殊人群需谨慎使用,例如儿童、孕妇等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4.手术治疗:少数病情严重,如出现骨膜下脓肿等情况时,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切开引流等操作。
五、预防措施
1.运动方面
合理运动:运动前要做好充分的热身活动,运动强度要逐渐增加,避免突然进行高强度运动。运动后要进行适当的放松活动,如拉伸肌肉等,帮助缓解肌肉疲劳,减少对骨膜的刺激。
选择合适的运动装备:穿着合适的运动鞋等运动装备,提供良好的支撑和缓冲,减少运动时对骨膜的损伤。
2.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均衡饮食,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尤其是钙、维生素等对骨健康有益的营养素的摄入,有助于维持骨膜及骨的健康。
3.疾病预防:积极治疗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性疾病,避免感染扩散至骨膜引发骨膜炎。对于患有全身性疾病的人群,要积极控制病情,定期复查,密切关注骨膜等部位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