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治疗包括一般治疗(严密监测、卧床休息)、呼吸循环支持治疗(吸氧、纠正休克)、抗凝治疗(药物选择及疗程)、溶栓治疗(适应证、药物)、介入治疗(导管碎解抽吸血栓、肺动脉血栓摘除术)及预防措施(基础疾病管理、药物预防),各环节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如年龄、基础疾病等进行调整。
一、一般治疗
1.监测:对疑诊肺栓塞的患者应进行严密监测,包括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指标的监测,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由于其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各器官功能有所下降,更需要密切关注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而有基础心肺疾病的患者,其病情可能更容易受到肺栓塞的影响,监测也更为重要。
2.卧床休息: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1-2周,避免用力排便等增加腹压的动作,防止栓子再次脱落。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好动的特点,需要家长加强看护,确保患者严格卧床休息,同时要注意保持患者的情绪稳定,避免因哭闹等增加腹压的情况发生。
二、呼吸循环支持治疗
1.吸氧:根据患者缺氧的情况给予吸氧,使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0%以上。对于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患者,吸氧的流量等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例如,儿童患者在吸氧时要选择合适的吸氧方式和流量,避免对儿童的呼吸道等造成不良影响。对于有基础肺部疾病的患者,可能需要更高流量的吸氧来维持血氧水平。
2.纠正休克:若患者出现休克,应积极进行液体复苏等抗休克治疗。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血管弹性等因素,在液体复苏时要注意速度和量的控制,避免出现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对于女性患者在特殊生理期,也要考虑其身体的特殊情况,合理进行抗休克治疗。
三、抗凝治疗
1.药物选择:常用的抗凝药物有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等。普通肝素需监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来调整剂量;低分子肝素相对更方便,一般不需要常规监测凝血功能,但需要注意肾功能情况,尤其是老年患者肾功能可能有所下降,使用低分子肝素时要密切关注。华法林需要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使其维持在2-3之间。新型口服抗凝药有其特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使用前需要评估患者的情况。
2.抗凝疗程:一般来说,抗凝治疗的疗程至少3-6个月。对于复发性肺栓塞、合并易栓症等情况的患者,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抗凝治疗。不同年龄、性别和病史的患者,抗凝疗程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例如,年轻且无基础疾病的患者可能相对较短疗程即可,而老年患者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时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抗凝,同时要权衡抗凝的出血风险和血栓复发风险。
四、溶栓治疗
1.溶栓适应证:对于高危肺栓塞(有明显呼吸困难、胸痛、低氧血症等,且超声心动图显示有右心室运动功能减退)的患者,若无禁忌证可考虑溶栓治疗。禁忌证包括近期有活动性出血、近期颅脑外伤或手术等。不同年龄的患者在考虑溶栓时要特别注意其禁忌证情况,儿童患者由于其生理特点,溶栓的禁忌证更为严格,一般不轻易进行溶栓治疗。
2.溶栓药物:常用的溶栓药物有尿激酶、链激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等。rt-PA具有溶栓效果好、出血风险相对较低等优点,但价格相对较高。在选择溶栓药物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权衡。
五、介入治疗
1.导管碎解和抽吸血栓:对于一些特定情况的肺栓塞患者,如溶栓禁忌或溶栓失败的患者,可考虑导管碎解和抽吸血栓治疗。该方法可以直接去除部分血栓,改善患者的症状。但在操作过程中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操作规范,不同年龄和病情的患者在进行介入治疗时都需要谨慎评估。
2.肺动脉血栓摘除术:对于病情非常严重、上述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肺动脉血栓摘除术,但该手术风险较高,需要严格评估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
六、预防措施
1.基础疾病管理:对于有易患肺栓塞因素的患者,如长期卧床、恶性肿瘤、骨折等,要积极管理基础疾病。例如,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要鼓励其早期活动、进行下肢按摩等预防血栓形成;对于恶性肿瘤患者,要在治疗过程中采取措施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
2.药物预防:对于高危患者可考虑使用抗凝药物进行预防,如无禁忌证的情况下,可使用低分子肝素等进行预防。但在使用药物预防时要注意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等情况,尤其是老年患者和有出血倾向的患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