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根型颈椎病是常见颈椎病类型,由颈椎退变、慢性劳损、外伤致神经根受刺激或压迫,有颈肩臂痛伴上肢麻木无力等表现,通过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诊断,非手术治疗包括牵引、物理治疗、颈部制动,严重者手术,儿童、老人、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1.颈椎退变:随着年龄增长,颈椎椎间盘发生退变,包括髓核脱水、椎间盘变薄等,同时椎体边缘骨质增生、颈椎关节突关节增生肥大等,这些退变因素可导致神经根受到刺激或压迫。例如,长期伏案工作、颈部外伤等因素可加速颈椎的退变进程,增加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风险。对于长期伏案工作的人群,如办公室职员,由于颈部长期处于前屈姿势,椎间盘承受的压力增大,更易发生退变。
2.慢性劳损:长期的不良姿势,如低头看手机、电脑等,会使颈椎长时间处于非生理曲度的状态,导致颈椎周围的肌肉、韧带等软组织处于紧张状态,进而影响颈椎的稳定性,增加神经根受压的几率。女性由于经常佩戴不合适的高跟鞋等,可能影响身体的力线平衡,间接对颈椎产生不良影响,增加患病风险。
3.外伤:颈部受到急性外伤,如车祸、高处坠落等,可能直接导致颈椎的骨质、椎间盘等结构损伤,从而刺激或压迫神经根引发本病。有颈部外伤病史的人群,即使当时损伤不严重,后续也可能因损伤部位的修复、瘢痕形成等引发神经根型颈椎病。
二、临床表现
1.疼痛:疼痛是常见症状之一,多为颈肩部疼痛,可放射至上肢,疼痛性质可为刺痛、胀痛或灼痛等。疼痛可因颈部活动、咳嗽、打喷嚏等加重。例如,患者颈部向某一方向转动时,可能会诱发上肢放射性疼痛加剧。
2.麻木:上肢常出现麻木感,可累及手指,麻木范围与受压神经根支配区域一致。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手部精细动作不灵活等表现。比如,患者可能发现自己拿筷子、写字等动作变得笨拙。
3.无力:上肢肌肉力量减弱,严重时可出现持物掉落等情况。这是由于神经根受压影响了神经对肌肉的支配功能。
三、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会进行颈部的详细体格检查,如压头试验(Spurling征):患者端坐,头后仰并偏向患侧,医生用手在其头顶加压,若患肢出现放射性疼痛则为阳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医生一手扶患侧颈部,一手握患侧手腕,将其上肢外展,然后向相反方向牵拉,若患肢出现放射痛或麻木则为阳性,这些体征对诊断有重要提示作用。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观察颈椎的生理曲度、椎体形态、椎间隙宽度等情况,可见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椎间隙狭窄、椎体边缘骨质增生等改变。
磁共振成像(MRI):能清晰显示颈椎椎间盘退变、神经根受压情况等,是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重要影像学依据,可直观看到神经根是否受到周围组织的压迫及压迫的程度等。
四、治疗与康复
1.非手术治疗
牵引治疗:通过牵引装置拉开颈椎间隙,减轻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缓解症状。牵引重量和时间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一般牵引重量从3-5kg开始,逐渐增加,但不宜过重。
物理治疗:如热敷、超短波、红外线照射等,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和肌肉紧张。例如,热敷可促进颈部肌肉放松,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颈部制动:使用颈托等限制颈部过度活动,为颈部损伤修复创造条件。对于症状较明显的患者,佩戴颈托可减少颈部活动对神经根的刺激。
2.手术治疗:对于经过严格非手术治疗无效、神经根压迫症状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颈椎后路减压术等,通过解除神经根的压迫来缓解症状。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发生神经根型颈椎病相对较少,但如果有颈部外伤史或长期不良姿势(如长时间低头玩电子设备等),也需警惕。家长应注意纠正儿童不良姿势,避免长时间低头,发现儿童颈部不适等情况应及时就医检查。
2.老年人:老年人颈椎退变本身较为明显,发生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几率较高。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颈部保暖,避免快速转头等动作,以防诱发疼痛等症状加重。同时,老年人康复训练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过度训练导致损伤。
3.女性:女性在妊娠期由于身体重心改变等因素,可能会加重颈椎的负担,增加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风险。妊娠期女性出现颈部不适时,应避免自行盲目治疗,可在医生评估后采取适当的缓解措施,如温和的颈部肌肉放松训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