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原体肺炎与新冠感染在病原体、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特殊人群情况等方面存在差异。支原体肺炎病原体是肺炎支原体,起病缓,有相应症状、病程及影像学、实验室表现,用大环内酯类等治疗;新冠感染病原体是新型冠状病毒,症状多样,病程有自限性,有相应影像学、实验室表现,主要对症支持治疗,儿童、老年人、有基础疾病人群在两者感染中各有不同表现及需注意的情况。
新冠感染:病原体是新型冠状病毒,属于β属的冠状病毒,病毒颗粒呈球形或椭圆形,直径约60-140nm,有包膜,包膜上有刺突蛋白。
临床表现方面
症状表现:
支原体肺炎:儿童及青少年多见,起病缓慢,潜伏期2-3周,主要症状为乏力、咽痛、头痛、咳嗽、发热等,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可持续1-4周,发热可持续2-3周,体温恢复正常后可能仍有咳嗽。成人也可发病,症状相对儿童可能更重一些,部分患者可出现呼吸道外表现,如皮疹、肌痛等。
新冠感染:不同人群表现有所差异,儿童、成人表现不尽相同。多数患者有发热、干咳、乏力等表现,部分患者会出现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有的还可伴有鼻塞、流涕、咽痛、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症状,重症患者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病程特点:
支原体肺炎:病程相对较长,咳嗽症状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部分患者会有迁延不愈的情况。
新冠感染:病程有一定自限性,多数患者经对症处理后1-2周左右症状可逐渐缓解,但对于老年患者、有基础疾病的患者等特殊人群,病程可能会延长,且发展为重症的风险相对较高。
影像学表现方面
支原体肺炎:胸部X线或CT检查可见肺部多种形态的浸润影,呈节段性分布,以肺下野为多见,有的从肺门附近向外伸展,病变常经3-4周后自行消散,儿童患者肺门阴影增浓较为常见。
新冠感染:早期呈现多发小斑片影及间质改变,以肺外带明显,进而发展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浸润影,严重者可出现肺实变,胸腔积液少见。
实验室检查方面
支原体肺炎:
血清学检查:起病2周后,约2/3的患者冷凝集试验阳性,滴度大于1:32,如果滴度逐步升高,更有诊断价值;支原体IgM抗体检测是常用的方法,一般感染后1周左右即可出现阳性,可作为早期诊断指标。
核酸检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方法检测呼吸道标本中的肺炎支原体核酸,可明确是否有肺炎支原体感染。
新冠感染:
核酸检测:采用实时荧光RT-PCR等方法检测呼吸道标本中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是确诊新冠感染的重要依据。
血清学检查: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M抗体多在发病3-5天后开始出现阳性,IgG抗体滴度恢复期较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增高。
治疗方面
支原体肺炎:常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阿奇霉素等进行治疗,对于大环内酯类耐药的支原体感染,可选用呼吸氟喹诺酮类药物,如莫西沙星等,但儿童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需谨慎。
新冠感染:目前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如发热时可使用退热药物(儿童需选择适合儿童的退热药物剂型),咳嗽明显时可使用止咳药物等,对于符合抗病毒指征的患者可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等,但需注意药物的适用人群和使用时机等。
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
支原体肺炎:儿童支原体肺炎相对常见,在诊断和治疗时需注意儿童的肝肾功能等情况,使用抗生素时要考虑药物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如大环内酯类药物可能会有胃肠道反应等。
新冠感染:儿童感染新冠后症状相对成人可能较轻,但也有部分儿童会出现重症情况,尤其是有基础疾病的儿童,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呼吸情况等,给予相应的支持治疗。
老年人:
支原体肺炎:老年人患支原体肺炎时,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如发热不明显等,容易延误诊断,治疗上要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等情况。
新冠感染:老年人感染新冠后发生重症的风险较高,如出现呼吸急促、低氧血症等情况要及时就医,在治疗过程中要关注老年人的基础疾病控制情况等。
有基础疾病人群:
支原体肺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患支原体肺炎时,病情可能更容易加重,需要综合评估基础疾病和支原体肺炎的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新冠感染: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感染新冠后,基础疾病可能会加重,同时新冠感染也会对身体造成多方面的影响,治疗时需要统筹考虑基础疾病的治疗和新冠感染的对症支持等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