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盆骨折的处理包括急救处理(评估生命体征、骨盆外固定)、影像学检查(X线、CT)、根据骨折类型选择治疗(稳定型保守、不稳定型手术)、防治并发症(出血、脏器损伤、血栓)及康复治疗(早期和后期),各环节需依据患者具体情况(年龄、全身状况等)进行相应处理。
一、急救处理
(一)生命体征评估与支持
首先要快速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呼吸、脉搏、血压等。如果患者存在严重的出血性休克,需立即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进行液体复苏,补充血容量。对于有呼吸困难的患者,要及时进行气道管理,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切开,以保证呼吸道通畅,维持有效的气体交换。年龄较小的儿童由于其气道较窄,在气道管理时需特别注意选择合适的气道工具和操作手法,避免造成气道损伤。
(二)骨盆外固定
对于不稳定的骨盆骨折,可采用骨盆外固定架进行临时固定,以减少骨折端的移动,减轻疼痛,防止进一步的血管、神经损伤。外固定架的应用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固定位置和方式,对于女性患者要考虑到骨盆的生理结构,避免损伤盆腔内的脏器。
二、影像学检查
(一)X线检查
骨盆前后位X线片是初步评估骨盆骨折的常用检查方法,可以初步了解骨盆骨折的类型、骨折块的移位情况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X线片的解读需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儿童的骨盆骨折在X线表现上与成人有所不同,例如儿童的骨盆骨化中心尚未完全发育,骨折线的表现可能不典型。
(二)CT检查
CT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骨盆骨折的细节,包括骨盆环的三维结构、骨折块的移位方向以及是否合并有盆腔内脏器的损伤等。对于怀疑有复杂骨盆骨折或合并脏器损伤的患者,CT检查是必不可少的。在儿童患者中,CT检查需严格控制辐射剂量,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扫描参数。
三、骨折类型与治疗选择
(一)稳定型骨盆骨折
如果是稳定型骨盆骨折,如无移位的撕脱骨折等,一般采用保守治疗。包括卧床休息、骨盆兜带悬吊牵引等。卧床休息的时间需根据骨折的愈合情况而定,一般需要数周甚至数月。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骨折愈合能力较强,但也需注意避免过早的负重活动,以免影响骨折愈合和骨盆的正常发育。
(二)不稳定型骨盆骨折
对于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如骨盆环双处骨折伴骨盆环断裂等,多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切开复位内固定等。手术的目的是恢复骨盆环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促进骨折愈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在手术前需充分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和骨盆骨折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案。对于老年患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综合考虑其心肺功能等情况;对于年轻患者,更注重术后的功能恢复。
四、并发症的防治
(一)出血相关并发症
骨盆骨折常合并有盆腔内大血管的损伤,导致大量出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血红蛋白、血压等指标变化。如果出现进行性出血,可能需要进行血管造影栓塞或手术探查止血。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液体复苏的平衡,避免过多的晶体液输入导致组织水肿等并发症。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血容量相对较少,液体复苏需更加谨慎,要密切监测各项指标。
(二)脏器损伤相关并发症
骨盆骨折可能合并有膀胱、尿道、直肠等脏器的损伤。如合并膀胱破裂,需进行膀胱修补术;合并尿道损伤,需根据损伤的部位和程度进行尿道会师术或尿道吻合术等。在治疗脏器损伤的过程中,要注意预防感染,合理使用抗生素。对于女性患者,要特别注意妇科相关脏器的损伤情况。
(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长期卧床的骨盆骨折患者容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采取早期的预防措施,如使用足底静脉泵、间歇性气压压迫装置等。对于高风险患者,可考虑使用低分子肝素等药物进行抗凝预防。在儿童患者中,由于其血液高凝状态相对较低,但也不能完全忽视,需根据具体情况评估血栓形成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五、康复治疗
(一)早期康复
在骨折固定后,就可以开始进行早期的康复治疗,包括下肢的肌肉收缩锻炼、关节活动度锻炼等。早期康复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对于儿童患者,康复锻炼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根据其年龄和骨折恢复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以避免过度活动影响骨折愈合。
(二)后期康复
骨折愈合后,需进行循序渐进的功能康复训练,包括骨盆周围肌肉的力量训练、平衡训练等,以恢复骨盆的正常功能和下肢的运动功能。对于老年患者,康复训练要注重安全性和舒适性,避免因训练不当导致再次损伤;对于年轻患者,要注重恢复到受伤前的运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