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脱性骨折需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分保守和手术,保守包括固定制动和康复训练,手术用于骨折块大、移位明显等情况,预后与康复需注意遵循计划、保护部位、定期复查,儿童预后相对好,老年人稍差。
一、诊断评估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受伤机制,如受伤的时间、地点、受伤时的动作等,了解受伤过程对于判断撕脱性骨折的严重程度和后续处理有重要意义。对于儿童,要询问近期是否有剧烈运动等情况;对于老年人,需了解是否有骨质疏松等基础病史,因为骨质疏松可能增加撕脱性骨折发生的风险以及影响预后。
2.体格检查:受伤部位会有疼痛、肿胀、压痛,可能伴有局部的淤血斑。还需检查关节的活动度,观察是否有关节不稳定的表现,比如膝关节撕脱性骨折时,抽屉试验等特殊检查可能会有异常。
3.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初步诊断撕脱性骨折的常用方法,可以发现明显的骨折线以及骨折块的位置等情况。对于一些不太明显的撕脱性骨折,可能需要进一步检查。
CT检查:对于一些复杂部位的撕脱性骨折,CT可以更清晰地显示骨折块的细节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尤其是对于关节内的撕脱性骨折,能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信息。
MRI检查:可以早期发现一些隐性的撕脱性骨折,还能同时评估周围软组织如韧带、肌肉等的损伤情况,这对于制定治疗方案非常重要。
二、治疗方法
1.保守治疗
固定制动:
适用情况:如果撕脱性骨折块较小,骨折位置相对稳定,没有明显的移位或者经过复位后位置良好的情况可以采用保守治疗。例如手指末节的小撕脱性骨折等。
具体方法:根据受伤部位选择合适的固定方式,如石膏固定、支具固定等。固定时间一般需要3-6周,固定期间要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以及固定部位的血液循环等情况。对于儿童,由于其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固定时要注意避免固定过紧影响血液循环和骨骼生长;对于老年人,要注意固定的舒适度以及定期评估骨质疏松的情况并进行相应处理。
康复训练:
早期:在固定的情况下,进行未固定关节的主动活动以及固定部位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例如上肢撕脱性骨折固定时,进行手部的握拳、伸展等动作,同时进行上臂肌肉的收缩放松练习,以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儿童进行康复训练时要注意训练的强度和方式,避免过度活动影响骨折愈合;老年人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适度进行训练,防止因肌肉力量不足导致训练效果不佳或再次受伤。
后期:当骨折达到临床愈合标准后,逐渐开始固定关节的主动活动训练,增加活动范围和力量。一般在拆除固定后,先进行轻柔的关节活动度训练,然后逐步增加力量训练,可以借助一些康复器械辅助训练。
2.手术治疗
适用情况:如果撕脱性骨折块较大,移位明显,或者骨折块累及关节面影响关节功能,就需要考虑手术治疗。例如膝关节内较大的撕脱性骨折块,影响膝关节的稳定和正常活动时。
具体方法:手术一般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方法,使用螺钉、缝线等将撕脱的骨折块固定回原来的位置。术后同样需要进行康复训练,康复训练的时间和强度根据手术情况和骨折愈合情况而定。对于儿童,手术时要考虑到骨骼的生长发育,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材料,尽量减少对骨骼生长的影响;老年人术后康复要注意兼顾骨质疏松的治疗以及身体机能的恢复,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三、预后及康复注意事项
1.预后:一般来说,经过适当的治疗,撕脱性骨折的预后较好。如果治疗及时、方法得当,大多数患者可以恢复正常的关节功能。但是如果治疗不及时或者处理不当,可能会出现骨折不愈合、关节僵硬、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例如撕脱性骨折后固定时间不足,可能导致骨折再次移位,影响愈合;关节长期固定不活动可能导致关节僵硬,影响活动范围。儿童的预后相对较好,因为儿童骨骼的修复能力较强;老年人由于可能存在骨质疏松等问题,预后相对可能稍差一些,但通过积极的治疗和康复也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2.康复注意事项:
遵循康复计划:严格按照医生制定的康复计划进行训练,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例如在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时,要逐步增加活动的幅度,避免过度牵拉导致损伤。
注意保护受伤部位: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受伤部位,避免再次受伤。尤其是在进行力量训练时,要正确掌握动作要领,防止因用力不当导致骨折部位再次受损。
定期复查: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通过X线等检查了解骨折愈合情况以及康复训练的效果,根据复查结果调整康复训练方案。儿童复查时要关注骨骼的生长发育情况,老年人要关注骨质疏松的治疗情况以及骨折愈合和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