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炎典型症状为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伴随症状包括消化系统症状及全身症状,特殊类型急性胃炎有各自症状特点,不同人群症状存在差异,症状有严重程度分级,且需与消化性溃疡、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进行鉴别。
一、急性胃炎的典型症状表现
1.1上腹部疼痛
急性胃炎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为上腹部持续性或阵发性钝痛、灼痛,疼痛程度与炎症严重程度相关。研究显示,约75%~85%的患者会出现中上腹疼痛,疼痛可能放射至背部或胸骨后。疼痛特征包括:餐后1~2小时内加重,空腹时缓解;弯腰或平躺时疼痛可能加剧;服用抗酸剂后30分钟内可部分缓解。疼痛机制主要与胃黏膜损伤后,胃酸直接刺激暴露的神经末梢有关。
1.2恶心与呕吐
约60%~70%的患者会出现恶心症状,其中40%~50%会发展为呕吐。呕吐物初期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出现胆汁或咖啡色液体(提示合并出血)。呕吐频率与炎症程度相关,轻症患者每日1~2次,重症患者可达每小时1次。呕吐机制涉及胃黏膜炎症刺激延髓呕吐中枢,以及胃排空障碍导致的胃内压力升高。
1.3食欲减退
患者常出现明显食欲下降,进食量减少至正常水平的30%~50%。研究证实,炎症因子如IL-6、TNF-α可通过血脑屏障影响下丘脑摄食中枢,导致食欲抑制。同时,胃黏膜水肿影响胃排空,使患者产生早饱感。
二、伴随症状及体征
2.1消化系统伴随症状
约30%~40%的患者会出现嗳气,频率可达每小时5~10次,与胃内气体增多和胃排空延迟有关。腹胀发生率约25%~35%,表现为上腹部饱胀感,体检可见上腹轻度膨隆。少数患者(5%~10%)可能出现腹泻,每日2~3次,为水样便,与炎症影响胃-肠反射有关。
2.2全身症状
轻度发热(体温37.5℃~38℃)见于约20%的患者,与炎症介质释放导致的体温调节中枢上调有关。乏力症状发生率约40%,表现为活动耐力下降,持续1~3天。严重脱水患者(呕吐频繁者)可能出现口干、尿量减少(每日<400ml)、皮肤弹性下降等体征。
三、特殊类型急性胃炎的症状特点
3.1腐蚀性胃炎
误服强酸、强碱后立即出现口腔、咽喉部灼痛,随后出现剧烈上腹痛,呕吐物可能带血或呈咖啡色。体检可见口唇、口腔黏膜糜烂,严重者出现食管狭窄体征。内镜检查可见胃黏膜广泛坏死、溃疡形成。
3.2感染性胃炎
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等感染引起时,除典型症状外,常伴高热(体温>38.5℃)、寒战,呕吐物可能含脓性分泌物。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10×10/L,中性粒细胞比例>80%。
3.3应激性胃炎
严重创伤、大手术或重症疾病后24~48小时出现,以上腹痛、呕吐鲜血或咖啡色液体为主要表现。内镜检查可见胃黏膜点状、片状出血,严重者出现弥漫性糜烂。
四、不同人群的症状差异
4.1老年人
症状常不典型,仅30%~40%出现典型上腹痛,更多表现为乏力、纳差、意识模糊等非特异性症状。研究显示,65岁以上患者呕吐发生率较年轻人降低(25%vs55%),但并发症风险升高3倍。
4.2儿童
婴幼儿可能仅表现为拒食、哭闹不安,年长儿可诉上腹痛。呕吐发生率达70%~80%,易出现脱水体征(前囟凹陷、皮肤弹性差)。儿童患者合并发热比例较高(50%~60%),需注意与胃肠型感冒鉴别。
4.3妊娠期女性
激素水平变化使胃排空延迟,症状可能更严重。约50%患者出现剧烈呕吐,需警惕妊娠剧吐合并急性胃炎。治疗时需避免使用可能致畸的药物。
五、症状的严重程度分级
5.1轻度
每日呕吐≤2次,上腹痛可耐受,无脱水体征,血常规、电解质正常。内镜分级为Ⅰ级(黏膜充血水肿)。
5.2中度
每日呕吐3~5次,上腹痛影响日常活动,出现轻度脱水(尿量减少但皮肤弹性正常),血常规可见轻度白细胞升高。内镜分级为Ⅱ级(黏膜糜烂)。
5.3重度
每日呕吐>5次,剧烈腹痛需使用镇痛药,出现明显脱水(皮肤弹性下降、眼窝凹陷),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内镜分级为Ⅲ级(广泛糜烂或溃疡)。
六、症状的鉴别要点
6.1与消化性溃疡鉴别
消化性溃疡疼痛具周期性、节律性,常于餐后2~3小时或夜间出现,抗酸治疗有效。而急性胃炎疼痛多与进食相关,无明确周期性。
6.2与急性胆囊炎鉴别
急性胆囊炎疼痛位于右上腹,可放射至右肩背部,Murphy征阳性,超声检查可见胆囊增大、壁增厚。急性胃炎疼痛位于中上腹,无放射痛。
6.3与急性胰腺炎鉴别
急性胰腺炎疼痛剧烈且持续,向腰背部放射,血淀粉酶升高>3倍正常值。急性胃炎淀粉酶正常,疼痛程度较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