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不愈合的原因包括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局部因素有骨折断端血供不良(与骨折部位解剖特点和损伤程度有关)、骨折断端不稳定(与固定不牢固和骨折部位活动因素有关)、感染因素(开放性骨折易感染致不愈合);全身因素有年龄因素(儿童不同年龄段、老年人骨折愈合能力不同)、健康状况因素(营养不良使营养不足、患基础疾病影响愈合)。
一、局部因素
1.骨折断端的血供不良
骨折部位的解剖特点:某些骨折部位本身血供就较差,例如胫骨中下1/3骨折,由于胫骨的营养血管从胫骨中上1/3交界处进入骨内,然后下行,所以胫骨中下1/3骨折时,骨折远端血供明显减少,这会严重影响骨折的愈合,导致骨折不愈合的风险增加。对于儿童来说,其骨骼的血供特点与成人有差异,但同样存在因解剖因素导致血供不良的情况,比如儿童的股骨颈骨折,尤其是头下型股骨颈骨折,股骨头的血供主要依赖于关节囊外的动脉环和圆韧带内的小动脉,头下型骨折容易破坏关节囊外动脉环,造成股骨头血供障碍,影响骨折愈合。
骨折损伤程度:严重的骨折损伤,如粉碎性骨折,骨折断端碎裂成很多小块,会破坏骨折部位的原始血供,并且骨折断端的接触面积减少,不利于骨痂的形成和骨折的愈合。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粉碎性骨折都较易出现骨折不愈合的情况,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虽然有一定的修复能力,但严重粉碎性骨折对血供和骨折端的影响同样存在。
2.骨折断端的不稳定
骨折固定不牢固:无论是采用外固定还是内固定的方式,如果固定不牢固,骨折断端就会存在微动。这种微动会干扰骨痂的形成,因为骨痂的形成需要相对稳定的环境,微动会使骨折断端无法正常进行骨的修复过程。例如,在骨折的外固定治疗中,如果外固定装置松动,或者内固定物出现断裂、松动等情况,都会导致骨折断端不稳定。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如儿童,其骨折后的固定需要考虑儿童骨骼的生长特性,固定过松可能无法有效维持骨折端的稳定,而固定过紧又可能影响儿童骨骼的血液循环和生长发育。
骨折部位的活动因素:某些骨折部位在愈合过程中容易受到肌肉牵拉、关节活动等因素的影响而不稳定。比如前臂骨折,在骨折愈合过程中,手部的活动会通过肌肉牵拉影响骨折端,导致骨折断端不稳定。对于老年患者,由于肌肉力量减弱、关节活动度变化等因素,更容易出现骨折断端不稳定的情况,从而影响骨折愈合。
3.感染因素
开放性骨折感染:开放性骨折时,外界的细菌容易进入骨折部位,引起感染。感染会破坏骨折部位的正常组织,炎症反应会抑制骨的生长和修复,导致骨折不愈合。例如,严重的开放性骨折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清创和抗感染治疗,很容易发生骨髓炎等感染性并发症,进而影响骨折愈合。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开放性骨折后的感染都是导致骨折不愈合的重要局部因素,儿童由于自身免疫力相对较弱,在开放性骨折后感染的风险可能相对更高,且感染后的修复能力相对成人也较弱。
二、全身因素
1.年龄因素
儿童: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骼的再生能力较强,但不同年龄段的儿童骨折愈合能力有所差异。一般来说,婴幼儿骨折愈合相对较快,而学龄期儿童如果发生严重骨折,由于其骨骼的生长板等结构的特点,骨折不愈合的风险相对成人较低,但如果存在严重的局部因素,如严重的粉碎性骨折等,也可能出现骨折不愈合。例如,儿童的青枝骨折,愈合相对容易,但如果是复杂的长骨骨折,也需要关注骨折愈合情况。
老年人:老年人骨折后骨折不愈合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这是因为老年人的骨代谢减缓,骨的质量下降,骨的再生能力减弱。同时,老年人常伴有一些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这些基础疾病会进一步影响骨折的愈合。例如,老年糖尿病患者骨折后,高血糖环境不利于骨折部位的修复,容易出现骨折不愈合。
2.健康状况
营养不良:营养不良会影响骨折的愈合,因为骨的生长需要充足的营养物质,如蛋白质、钙、维生素等。蛋白质是骨基质合成的重要原料,钙是骨的主要成分,维生素D等有助于钙的吸收和利用。如果患者存在营养不良的情况,如长期偏食、患有消化系统疾病导致营养吸收障碍等,会使骨折愈合所需的营养物质供应不足,从而导致骨折不愈合。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营养不良都会对骨折愈合产生不利影响,儿童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时期,营养不良对其骨折愈合的影响更为显著,可能会影响骨骼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患有基础疾病:一些基础疾病会影响骨折愈合。例如,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环境会抑制成骨细胞的活性,阻碍骨的形成和修复,同时高血糖还容易导致感染,进一步影响骨折愈合。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其关节的炎症会影响骨折部位的局部环境,也可能导致骨折不愈合。对于患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老年糖尿病患者,在治疗骨折的同时,需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以促进骨折愈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