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胃炎是胃肠黏膜急性炎症,由饮食不当、感染等引起,有感染和饮食等病因,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需注意饮食卫生、合理饮食、避免接触感染源来预防。
一、定义
急性肠胃炎是胃肠黏膜的急性炎症,通常由饮食不当、感染等因素引起,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
二、病因
1.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常见的有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更易感染轮状病毒,引发秋季腹泻等情况;诺如病毒在人群聚集场所易传播,各年龄段均可感染。
细菌感染:如沙门菌、大肠埃希菌等。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是常见传播途径,不同年龄段人群均可能因摄入污染食物而发病,但卫生习惯较差的人群相对更易感染。
寄生虫感染:例如阿米巴原虫、贾第虫等,多因食用受污染的水源或食物导致感染,各年龄层都有感染风险,卫生条件差的地区感染几率相对较高。
2.饮食因素
食用过多生冷、刺激性食物,如大量食用冰镇饮料、辛辣火锅等,会刺激胃肠黏膜,引起胃肠黏膜的急性炎症反应。不同年龄人群对饮食刺激的耐受程度不同,儿童和老年人相对更敏感,更容易因不当饮食诱发急性肠胃炎。
进食被细菌或其毒素污染的食物,如变质的饭菜等,细菌在食物中繁殖并产生毒素,摄入后会导致胃肠黏膜受损引发炎症。各年龄段人群均可能因食用不洁食物发病,尤其集体用餐时若食物污染易造成多人发病。
三、临床表现
1.腹痛:多表现为腹部隐痛、胀痛或绞痛,疼痛部位不固定,不同年龄段人群描述疼痛的方式可能不同,儿童可能会用哭闹等方式表达腹部不适。
2.腹泻:排便次数增多,可为稀便、水样便等。儿童腹泻可能导致脱水等严重后果,需密切关注,因为儿童身体含水量相对较高,脱水进展较快。
3.恶心、呕吐:部分患者会出现恶心,继而呕吐,呕吐物可为胃内容物等。老年人若频繁呕吐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需特别注意电解质的补充。
四、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了解患者近期饮食情况、是否有不洁饮食史、接触过感染源等信息。对于儿童,要询问家长其近期的饮食和接触情况;对于老年人,需了解其基础疾病和近期饮食生活习惯。
2.体格检查:医生会进行腹部触诊等检查,了解腹部有无压痛、反跳痛等情况。不同年龄段人群腹部触诊的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和病情轻重有所不同。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若有细菌感染,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可能升高;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儿童血常规的各项指标与成人有一定差异,需要结合儿童的生理特点进行判断。
粪便常规:可观察粪便中有无白细胞、红细胞、寄生虫卵等。通过粪便常规检查能初步判断是感染性还是非感染性因素引起的急性肠胃炎。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休息:患者需要充分休息,减少体力消耗,利于身体恢复。不同年龄段休息的要求有所不同,儿童需要保证充足的睡眠,老年人休息环境要舒适安静。
饮食调整:急性期应暂时禁食或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等,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儿童的饮食调整要更加注重营养均衡和易于消化,老年人则要考虑其消化功能相对较弱的特点,选择合适的食物。
补充水分:预防和纠正脱水,可口服补液盐,严重脱水时需静脉补液。儿童脱水的判断和补液需要更加谨慎,要根据儿童的体重等情况准确计算补液量;老年人脱水可能会加重其基础疾病,补液时要密切监测电解质等指标。
2.药物治疗
抗感染药物:若明确是细菌感染,可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抗生素,但需避免滥用。儿童使用抗生素要严格掌握指征,老年人使用抗生素要考虑其肝肾功能等情况。
止吐药物:对于呕吐严重的患者,可使用止吐药物,但要注意药物对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影响,儿童要避免使用可能有较大副作用的止吐药物。
止泻药物:如患者腹泻严重,可使用止泻药物,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尤其要注意儿童和老年人使用止泻药物可能带来的风险。
六、预防措施
1.注意饮食卫生
食物要新鲜,避免食用变质食物,生熟食物分开存放,防止交叉污染。购买食品时要注意保质期和储存条件,儿童的食物要特别注意卫生,避免食用街头不洁的零食。
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尤其是在饭前便后,儿童要在家长的督促下养成勤洗手的习惯,老年人也要保持手部清洁,减少病从口入的机会。
2.合理饮食
均衡饮食,避免过度食用生冷、刺激性食物,根据不同年龄段调整饮食结构。儿童要保证营养均衡,避免挑食偏食;老年人要注意饮食清淡,多吃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
3.避免接触感染源
在病毒、细菌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场所,如必须前往要做好防护措施。儿童在流感季节等要减少外出,老年人身体抵抗力相对较弱,也要注意防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