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滑囊炎是膝关节周围滑囊发生炎症反应,常见类型有髌前、鹅足、半膜肌滑囊炎等,病因包括创伤、感染、风湿疾病及退行性变等,临床表现为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及局部压痛、皮肤温度变化等,诊断靠体格检查及超声、MRI等影像学检查,治疗分非手术(休息、物理、药物)和手术,需通过调整生活方式、运动防护来预防。
一、膝关节滑囊炎的定义
膝关节滑囊炎是指膝关节周围的滑囊发生炎症反应。滑囊是位于关节附近的结缔组织囊,内有少量滑液,能减少肌腱与骨之间的摩擦。
二、常见类型及病因
(一)常见类型
1.髌前滑囊炎:多因长期摩擦、压迫等引起,如跪地劳作等情况易诱发。
2.鹅足滑囊炎:常与过度运动、膝关节扭伤等有关,运动员或经常进行下肢剧烈运动的人群相对易患。
3.半膜肌滑囊炎:可能与膝关节的过度活动、损伤等因素相关。
(二)病因
1.创伤因素:急性创伤如膝关节扭伤、碰撞等可能直接导致滑囊受损引发炎症;慢性的反复微小创伤,比如长期从事跪姿工作的人群,髌前滑囊反复受到摩擦和挤压,也容易引发炎症。
2.感染因素: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可导致滑囊炎,如化脓性细菌感染,可引起滑囊的化脓性炎症,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病情往往较严重。
3.风湿性疾病相关:像类风湿关节炎等风湿性疾病,可累及膝关节滑囊,引发炎症,这与自身免疫反应攻击滑囊组织有关。
4.退行性变:随着年龄增长,膝关节发生退行性改变,滑囊也可能出现退变,进而引发炎症,老年人相对更易受此影响。
三、临床表现
(一)症状表现
1.疼痛:膝关节周围相应部位出现疼痛,疼痛程度不一,急性炎症时疼痛往往较剧烈,慢性炎症时多为隐痛或胀痛,在活动膝关节时疼痛可能会加重。比如髌前滑囊炎患者,膝关节前方会有疼痛,尤其在屈膝时可能更明显。
2.肿胀:滑囊炎症导致滑液分泌增多或滑囊组织水肿等,会出现膝关节周围肿胀,可看到局部膨隆。例如鹅足滑囊炎时,膝关节内侧鹅足部位会有肿胀表现。
3.活动受限:由于疼痛和肿胀,患者膝关节活动会受到限制,影响正常的屈伸等活动,严重时可能导致行走困难。
(二)体征
1.局部压痛:在滑囊对应的部位按压时会有明显压痛,通过压痛部位可初步判断滑囊炎症的位置。
2.皮肤温度变化:急性炎症时,局部皮肤温度可能会升高,这是因为炎症反应导致局部血液循环加快等。
四、诊断方法
(一)体格检查
医生会对膝关节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包括观察肿胀、压痛部位等,初步判断滑囊炎症的可能部位。
(二)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可以清晰显示滑囊的形态、大小以及内部情况,能发现滑囊是否有积液等,有助于诊断膝关节滑囊炎,而且超声检查无创、可重复性好。
2.磁共振成像(MRI):对于滑囊炎症的诊断更具特异性,能更清楚地显示滑囊周围组织的情况,包括滑囊壁的增厚、滑液的积聚等,还可以排除其他膝关节病变与滑囊炎相鉴别。
五、治疗原则
(一)非手术治疗
1.休息:减少膝关节的活动,让受损的滑囊得到休息,避免进一步损伤,这对于缓解炎症很重要。比如患者应避免长时间行走、剧烈运动等。
2.物理治疗
冷敷:在急性炎症期,可进行冷敷,一般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天3-4次,通过冷敷可以减轻肿胀和疼痛,因为冷敷能收缩血管,减少局部充血。
热敷:在慢性期或亚急性期,可进行热敷,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帮助炎症吸收,热敷温度一般控制在40-50℃,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
理疗:如超短波理疗等,也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
3.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和炎症,如布洛芬等,但需注意不同人群的用药差异,老年人使用时要关注胃肠道等不良反应风险,儿童一般不优先使用这类药物进行镇痛抗炎。
(二)手术治疗
1.适应证:对于保守治疗无效、滑囊反复炎症发作且影响膝关节功能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例如经过长时间规范的非手术治疗后,滑囊炎仍频繁发作,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时。
2.手术方式:主要是滑囊切除术,通过手术切除病变的滑囊,以达到根治的目的,但手术也存在一定风险,如感染、术后复发等可能。
六、预防措施
(一)生活方式调整
1.避免过度劳损:对于长期从事跪姿工作的人群,要注意定时休息,避免膝关节滑囊长时间受到摩擦和压迫;运动员等进行下肢剧烈运动的人群要注意运动强度和姿势的正确性,避免过度运动导致膝关节滑囊损伤。
2.注意膝关节保暖:寒冷刺激可能会诱发膝关节滑囊炎,尤其是老年人要注意膝关节的保暖,在寒冷天气可佩戴护膝等。
(二)运动防护
进行运动前要充分做好热身活动,运动过程中要正确使用防护装备,如进行球类运动时佩戴合适的护膝等,减少膝关节受伤的风险,从而降低滑囊炎的发生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