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是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发病部位涉及终末气道、肺泡及肺间质等,症状有发热、咳嗽等,影像学可见炎症浸润影,靠临床表现、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包括抗感染和对症支持;支气管炎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发病部位主要是气管、支气管,症状有咳嗽、咳痰等,胸部X线大多无明显异常,靠病史、临床表现和胸部X线诊断,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注意休息等。
一、定义与发病部位
肺炎:是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可由病原微生物、理化因素、免疫损伤、过敏及药物所致,发病部位涉及终末气道、肺泡及肺间质等。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病,儿童尤其是婴幼儿由于呼吸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免疫力相对较低,更容易罹患肺炎;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抵抗力下降,也是肺炎的高发人群。长期吸烟、接触粉尘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以及患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脏病等)、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肺炎发病风险相对较高。
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发病部位主要是气管、支气管。多见于中老年人,长期吸烟是引发支气管炎的重要危险因素,烟草中的有害物质长期刺激气管、支气管黏膜,可导致黏膜损伤和炎症反应;另外,长期接触工业粉尘、化学物质等环境因素,以及反复呼吸道感染等也可能诱发支气管炎。
二、临床表现
肺炎:症状多样,常见症状有发热,体温可高达38℃-39℃甚至更高,部分患者为低热;咳嗽,初期多为刺激性干咳,随后可咳出黏液脓性痰,部分患者可咯血;呼吸急促,严重时可出现呼吸困难,表现为呼吸频率加快、鼻翼扇动等;还可能伴有胸痛、乏力、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不同病原体引起的肺炎临床表现有一定差异,例如细菌性肺炎患者痰液多为脓性,病毒性肺炎患者症状相对较轻但也可能有较明显的全身症状。儿童肺炎除上述症状外,还可能出现拒食、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病情变化较快,需密切关注。
支气管炎:主要症状为咳嗽,一般晨间咳嗽较重,白天较轻,晚间睡前有阵咳或排痰;咳痰,一般为白色黏液和浆液泡沫性痰,偶可带血,清晨排痰较多,起床后或体位变动可刺激排痰;部分患者可伴有喘息,听诊可闻及哮鸣音。病情缓慢,早期症状较轻,多在冬季发作,春暖后缓解,随着病情进展,症状可逐渐加重,四季均可发病。老年人支气管炎患者咳嗽、咳痰症状可能持续时间较长,且易反复,影响生活质量。
三、影像学表现
肺炎:胸部X线或CT检查可见肺部炎症浸润影,不同类型肺炎的影像学表现有特点。细菌性肺炎常表现为肺叶或肺段的实变影,可见支气管充气征;病毒性肺炎多为间质性炎症改变,表现为肺纹理增多、模糊,可呈网格状、磨玻璃样阴影;支原体肺炎早期主要为肺下叶间质性肺炎改变,晚期可出现肺部浸润影。儿童肺炎在影像学上可能更易出现肺纹理增粗、模糊,以及小片状阴影等表现,且由于儿童胸廓等解剖结构特点,影像学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
支气管炎:胸部X线检查大多无明显异常,或仅有肺纹理增粗,因为支气管炎主要病变在气管、支气管黏膜,胸部影像学一般不能直接显示气管、支气管的炎症改变,但可用于排除其他肺部疾病。
四、诊断方法
肺炎:主要依靠临床表现、胸部影像学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细菌性肺炎患者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常升高,病毒性肺炎患者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等炎症指标可升高,有助于判断感染类型和炎症程度;病原学检查是确诊肺炎的重要依据,可通过痰培养、血培养、肺泡灌洗液培养等查找病原体,明确致病原后可针对性治疗。
支气管炎:主要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胸部X线检查。详细询问患者的咳嗽、咳痰等症状的发生、发展过程,有无吸烟史等危险因素,结合胸部X线排除其他肺部疾病后,可临床诊断为支气管炎。病原学检查一般不作为常规,但在怀疑有细菌感染或病情较重时,可进行痰培养等检查协助诊断。
五、治疗原则
肺炎:治疗主要包括抗感染治疗、对症支持治疗等。抗感染治疗是关键,根据不同的病原体选择相应的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等。例如细菌性肺炎选用敏感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病毒性肺炎可选用抗病毒药物。对症支持治疗包括退热、止咳祛痰、吸氧等,对于呼吸困难的患者给予吸氧改善缺氧状况。儿童肺炎治疗需更加谨慎,优先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有效的药物,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护理。
支气管炎: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有咳嗽、咳痰者给予止咳祛痰药物;有喘息症状者可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如有细菌感染证据,可适当选用抗生素。同时,患者需注意休息,多饮水,避免劳累和接触刺激性气体等诱发因素。老年人支气管炎患者在治疗时要考虑其肝肾功能减退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并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