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骨远端骨折的诊断需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常用AO和Frykman分型指导治疗;非手术治疗适用于无移位或轻度移位骨折,通过闭合复位、石膏或支具固定及早期康复促进恢复;手术治疗适用于不稳定性骨折、关节面塌陷或开放性骨折,方式包括切开复位内固定、经皮穿针固定及外固定架,术后需定期复查并逐步康复;药物治疗包括镇痛药和抗骨质疏松药;特殊人群治疗需考虑老年患者的全身状况、儿童患者的骺板保护及孕妇的X线和药物风险;并发症预防需关注早期和晚期并发症;康复分阶段进行,使用DASH或PRWE评分评估功能恢复,目标为恢复至伤前80%以上功能。
一、桡骨远端骨折的诊断与分型
1.1诊断依据
桡骨远端骨折的诊断需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患者通常有外伤史(如跌倒时手掌着地),表现为腕部疼痛、肿胀、畸形及活动受限。X线平片是首选影像学检查,可明确骨折类型、移位方向及关节面受累情况;对于隐匿性骨折或复杂骨折,CT三维重建可提供更精确的解剖信息。
1.2分型系统
临床常用AO分型和Frykman分型。AO分型将桡骨远端骨折分为A型(关节外)、B型(部分关节内)和C型(完全关节内),每型再细分亚型以指导治疗;Frykman分型则基于骨折是否累及桡腕关节、桡尺远端关节及是否合并尺骨茎突骨折,共分为8型。分型对治疗方式选择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非手术治疗
2.1适应症
非手术治疗适用于无移位或轻度移位的稳定性骨折(如AOA1型)、老年患者或合并严重内科疾病无法耐受手术者。
2.2治疗方法
2.2.1闭合复位
在局部麻醉或神经阻滞下,通过牵引、反牵引及手法矫正骨折移位,恢复桡骨长度、掌倾角及尺偏角。复位后需通过X线确认解剖对位。
2.2.2石膏或支具固定
复位后采用前臂长臂石膏或可调式腕关节支具固定,通常需固定4~6周。固定期间需定期复查X线,监测骨折移位风险。
2.2.3早期康复
固定期间可进行手指屈伸活动以预防关节僵硬;拆除固定后,需逐步进行腕关节活动度训练及肌力训练,促进功能恢复。
三、手术治疗
3.1适应症
手术治疗适用于不稳定性骨折(如AOB型、C型)、关节面塌陷>2mm、桡骨短缩>5mm或开放性骨折。
3.2手术方式
3.2.1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
通过桡骨远端背侧或掌侧入路暴露骨折端,复位后使用T型板、L型板或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掌侧入路因避免损伤背侧血管神经束而更常用。
3.2.2经皮穿针固定
适用于简单关节外骨折或老年患者,通过克氏针交叉固定维持骨折稳定,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
3.2.3外固定架
适用于严重开放性骨折或软组织损伤患者,通过跨关节外固定架维持骨折对位,同时便于软组织修复。
3.3术后管理
术后需定期复查X线,评估骨折愈合情况;早期进行手指活动,2~4周后开始腕关节被动活动,6周后逐步负重训练。
四、药物治疗
4.1镇痛药物
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塞来昔布)可缓解急性期疼痛;对疼痛剧烈者,可短期使用阿片类药物(如曲马多),但需严格掌握适应症及用药时间。
4.2抗骨质疏松药物
对于合并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术后需启动抗骨质疏松治疗,包括双膦酸盐(如阿仑膦酸钠)、地舒单抗或特立帕肽,以降低再骨折风险。
五、特殊人群治疗注意事项
5.1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常合并骨质疏松及内科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治疗需兼顾骨折固定与全身状况。优先选择微创手术(如经皮穿针)或保守治疗,同时加强抗骨质疏松治疗及术后康复指导。
5.2儿童患者
儿童桡骨远端骨折多因生长板未闭合,治疗需避免损伤骺板。轻度移位骨折可保守治疗,重度移位需精准复位以防止生长障碍;内固定材料选择需考虑二次手术取出。
5.3孕妇患者
孕妇治疗需避免X线暴露及药物致畸风险。早期可尝试手法复位及支具固定;若需手术,应选择妊娠中期(14~27周)进行,并使用对胎儿影响最小的麻醉方式。
六、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6.1早期并发症
包括骨筋膜室综合征(表现为剧烈疼痛、被动牵拉痛及感觉异常)、神经损伤(如正中神经、桡神经)及血管损伤。需密切观察患肢血运、感觉及运动功能,及时处理。
6.2晚期并发症
包括关节僵硬(通过早期康复预防)、创伤性关节炎(关节面复位不良者风险高)及骨不连(需二次手术干预)。
七、康复与功能恢复
7.1康复阶段划分
急性期(0~2周):以消肿、止痛为主,进行手指活动;
亚急性期(2~6周):逐步增加腕关节被动活动;
恢复期(6周后):进行抗阻训练及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7.2功能评估
使用DASH评分(上肢功能障碍评分)或PRWE评分(患者自评腕关节评分)评估功能恢复情况,目标为恢复至伤前80%以上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