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包括消化道本身病变、食管病变及全身性疾病。消化道本身病变有溃疡(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肿瘤(胃癌、结肠癌)、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血管畸形;食管病变主要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见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全身性疾病有血液系统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感染性疾病(流行性出血热)等,不同病因有不同发病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
一、消化道本身的病变
1.溃疡
胃溃疡:胃黏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形成溃疡,当溃疡侵蚀到血管时可引起出血。例如,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导致胃溃疡的重要因素,据相关研究,约70%-90%的十二指肠溃疡和80%-90%的胃溃疡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幽门螺杆菌感染会破坏胃黏膜的防御机制,进而引发溃疡出血。不同年龄段人群都可能发生,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的人群,由于药物对胃黏膜的刺激,也易诱发胃溃疡出血,老年人因为胃肠功能减退、黏膜修复能力下降等因素,相对更易出现胃溃疡出血后的严重情况。
十二指肠溃疡:多发生在十二指肠球部,同样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密切相关,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的机制也是溃疡侵蚀血管,其出血情况在不同性别上无显著特异性,但不同生活方式人群有差异,长期精神紧张、饮食不规律的人群患病风险高,患病后出血的概率相对增加。
2.肿瘤
胃癌:胃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肿瘤组织生长迅速,血供丰富,且肿瘤组织本身容易发生坏死、溃疡,从而侵蚀血管导致出血。在年龄方面,40岁以上人群胃癌发病率明显升高,男性发病率通常略高于女性,长期高盐饮食、吸烟、重度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胃癌的发病风险,进而增加胃癌出血的可能性。
结肠癌:结肠癌也会出现出血症状,肿瘤生长过程中侵犯周围血管引起出血。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病,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升高,男性和女性发病率无明显性别差异,高脂肪、低纤维饮食是结肠癌的高危因素,这类生活方式人群患结肠癌出血的风险相对较高。
3.炎症性肠病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直肠和结肠黏膜,炎症可导致黏膜充血、水肿、溃疡形成,进而引起出血。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女性与男性发病率无显著差异,精神压力大、肠道微生物失衡等因素可能诱发或加重溃疡性结肠炎出血,例如长期精神紧张的患者,其体内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失衡,更容易出现肠道炎症活动导致出血。
克罗恩病:是一种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病变可累及消化道各部位,肠道黏膜的炎症、溃疡等病变可引起出血。发病年龄多在15-30岁,但各年龄段都可能发病,生活方式对其有一定影响,吸烟会增加克罗恩病的发病风险以及出血的可能性。
4.血管畸形
肠道血管畸形包括先天性血管畸形和获得性血管畸形等。先天性血管畸形多在出生时即存在,但可能在不同年龄段发病,获得性血管畸形常与年龄增长、动脉硬化等因素有关,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下降、动脉硬化等原因,更容易出现肠道血管畸形出血,其出血表现可为慢性少量出血或急性大量出血,不同性别之间无明显差异。
二、食管病变
1.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主要见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门静脉高压导致食管-胃底静脉回流受阻,血管迂曲扩张,当血管压力过高或受到刺激时,容易破裂出血。肝硬化的发生与长期饮酒、病毒性肝炎(如乙肝、丙肝)感染等因素有关,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生肝硬化,但以中年人群相对多见,男性因饮酒等因素患肝硬化的风险可能略高于女性,肝硬化患者出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时,出血量大,病情较凶险。
三、全身性疾病
1.血液系统疾病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容易出现消化道出血。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在儿童和成人中都有发生,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该疾病患者的消化道出血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基础上的消化道出血,出血程度与血小板减少的程度相关。
血友病:是一组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凝血因子缺乏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可出现消化道出血。男性发病,女性为携带者,自幼发病,患者的消化道出血可能在轻微创伤后就发生,且出血不易停止。
2.结缔组织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可累及消化道,引起黏膜溃疡、出血等。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女性发病率远高于男性,其发病与自身免疫紊乱有关,患者体内产生多种自身抗体,攻击自身组织器官,当累及消化道时就会出现出血症状,出血情况因病情活动程度而异。
3.感染性疾病
流行性出血热:由汉坦病毒引起,可导致全身小血管损伤,胃肠道血管也会受累,出现出血症状。发病有一定的季节性和地区性,各年龄段均可感染,男性发病略多于女性,患者在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等阶段可能出现消化道出血,出血程度轻重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