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性骨折是骨骼在原有病变基础上受轻微外力等发生的骨折,常见病因有骨肿瘤、骨质疏松症、骨髓炎等,临床表现有局部症状和全身症状,诊断靠影像学及病理检查,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和处理骨折,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常见导致病理性骨折的疾病因素
骨肿瘤:包括原发性骨肿瘤和转移性骨肿瘤。原发性骨肿瘤如骨肉瘤,肿瘤细胞在骨内大量增殖,破坏骨组织的结构和强度;转移性骨肿瘤是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到骨骼,例如乳腺癌、肺癌等转移到骨骼,转移灶会破坏骨组织,使骨变得脆弱易折。以转移性乳腺癌为例,乳腺癌细胞转移到骨骼后,会分泌一些因子破坏骨组织的代谢平衡,导致骨量丢失、骨强度降低,进而容易发生病理性骨折。
骨质疏松症:多见于老年人、绝经后女性等人群。骨质疏松时,骨的矿物质含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骨的脆性增加。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骨代谢出现失衡,破骨细胞活性相对增强,成骨细胞活性相对减弱,骨量逐渐丢失;绝经后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丢失加速,骨的强度降低,在受到轻微外力时就可能发生病理性骨折,比如咳嗽、弯腰等动作都可能引发椎体的病理性骨折。
骨髓炎:慢性骨髓炎会导致骨组织的破坏和修复反复进行,骨的正常结构被破坏,强度下降。例如,长期不愈的慢性骨髓炎,骨组织被炎症破坏,出现骨质破坏、坏死等情况,使得骨骼的完整性和强度受到严重影响,容易发生骨折。
病理性骨折的临床表现
局部症状:骨折部位会出现疼痛、肿胀、畸形等表现。疼痛通常比较明显,而且可能伴有局部的压痛、叩击痛。例如,发生在下肢的病理性骨折,患者可能会出现行走困难,骨折部位的肢体可能出现反常的活动(正常情况下不应活动的部位出现活动)以及畸形,如肢体缩短、成角等。
全身症状:如果骨折是由恶性肿瘤等严重疾病引起,可能会伴有全身症状,如消瘦、乏力等。例如,骨转移癌导致的病理性骨折,患者可能会因为肿瘤的消耗以及疾病的影响,出现体重下降、精神萎靡等全身不适症状。
病理性骨折的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以初步了解骨折的部位、类型等情况,能够发现骨骼是否存在病变以及骨折的大致情况。例如,通过X线可以看到骨肿瘤导致的骨质破坏以及骨折线等。
CT检查:对于一些复杂部位的骨折以及骨病变的诊断更有优势,可以更清晰地显示骨的细微结构,帮助判断骨病变的范围和骨折的细节情况。比如,对于脊柱部位的病理性骨折,CT可以更精确地显示椎体骨质破坏以及骨折碎片的位置等。
MRI检查:能够更早地发现骨组织的病变,对于骨髓、软组织等情况显示较好,有助于判断骨病变的性质以及骨折周围软组织的情况。例如,在诊断骨肿瘤早期病变以及判断病理性骨折周围软组织是否有水肿等情况时,MRI具有重要价值。
病理检查:如果怀疑骨病变是肿瘤性的,可能需要进行病理检查来明确病变的性质。通过穿刺活检或者手术切除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切片检查,以确定是良性肿瘤还是恶性肿瘤,以及肿瘤的具体类型等,这对于制定治疗方案非常关键。
病理性骨折的治疗原则
针对原发病的治疗:如果是肿瘤导致的病理性骨折,需要根据肿瘤的性质、分期等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对于骨肿瘤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切除肿瘤(如果情况允许),然后进行骨折的处理;对于骨质疏松导致的病理性骨折,需要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补充钙剂、维生素D等,以改善骨密度,防止再次发生骨折。
骨折的处理: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如保守治疗(如石膏固定等)或者手术治疗(如内固定手术等)。例如,对于一些稳定性较好的病理性骨折,可以采用保守治疗,通过固定骨折部位促进骨折愈合;而对于一些不稳定的、移位明显的病理性骨折,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恢复骨骼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发生病理性骨折往往与骨质疏松等基础疾病相关。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预防并发症,如肺部感染、压疮等。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骨折后长期卧床容易引发肺部感染,所以要帮助老年人定期翻身、拍背,鼓励其咳嗽咳痰;同时要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预防压疮。在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时,要注意药物的选择和使用,考虑老年人可能存在的其他基础疾病,如肾功能不全等,选择对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
儿童:儿童发生病理性骨折相对较少,但如果是先天性骨发育异常等疾病导致的病理性骨折,需要特别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治疗时要选择对儿童生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手术治疗时要考虑儿童骨骼的生长特性,内固定物的选择要便于随着儿童生长进行调整或取出等。同时,要加强营养支持,保证儿童骨骼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
绝经后女性:绝经后女性发生病理性骨折多与骨质疏松相关。在治疗病理性骨折的同时,要积极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如补充雌激素(在医生评估适宜的情况下)、钙剂、维生素D等。同时,要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鼓励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增加日照时间,以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但要注意避免过度运动导致再次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