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息肉是妇科常见宫腔内病变,由子宫内膜腺体、间质和血管组成,分子宫内膜息肉和宫颈息肉等类型,与内分泌、炎症、年龄及某些疾病有关,有异常出血、不孕等表现,可通过妇科检查、超声、宫腔镜等诊断,子宫内膜息肉可观察、手术治疗,宫颈息肉行摘除术,不同人群有差异且需注意术后及基础病控制等。
一、类型及病因
类型:根据其生长在子宫的部位不同,可分为子宫内膜息肉、宫颈息肉等。子宫内膜息肉是由子宫内膜局部过度增生形成,数量可单个或多个,直径从数毫米到数厘米不等;宫颈息肉是慢性宫颈炎的一种表现,是宫颈管黏膜局部增生,向宫颈外口突出形成的。
病因:目前其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内分泌因素:雌激素水平过高是子宫内膜息肉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雌激素可促使子宫内膜增生,当体内雌激素持续处于较高水平且缺乏孕激素拮抗时,子宫内膜就容易过度生长形成息肉。例如,围绝经期妇女即将绝经时,内分泌紊乱,雌激素相对增多,易患子宫内膜息肉;长期服用雌激素类药物的女性,也可能因体内雌激素水平异常而增加患病风险。
炎症因素:长期的妇科炎症刺激,如阴道炎、宫颈炎等,可能会引起子宫内膜或宫颈局部的炎症反应,导致局部组织增生形成息肉。例如,慢性宫颈炎患者,炎症长期刺激宫颈管黏膜,使其过度增生并向宫颈外口突出形成宫颈息肉。
其他因素:年龄也是一个相关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子宫息肉的发生率有所增加;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也可能与子宫息肉的发生存在一定关联,肥胖患者体内脂肪组织较多,会影响雌激素的代谢,导致雌激素水平相对升高;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内分泌及代谢功能可能存在紊乱,也可能对子宫局部的内膜生长产生影响。
二、临床表现
子宫内膜息肉:
异常子宫出血:是最常见的症状,表现为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月经间期出血等。例如,原本月经规律的女性,出现月经周期缩短,经期延长至10天以上,或者两次月经之间出现少量阴道出血。
不孕:子宫内膜息肉可能会影响受精卵的着床,从而导致不孕。对于有生育需求的女性,若长期不孕且排除了其他常见不孕因素,需考虑子宫内膜息肉的可能。
其他:有些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或其他妇科检查时偶然发现。
宫颈息肉:
阴道异常出血:多表现为性交后出血,部分患者在妇科检查后也可出现少量阴道出血,或者表现为月经间期出血。例如,性生活后出现点滴状阴道出血,量不多,颜色鲜红。
白带增多:宫颈息肉患者可能出现白带增多,白带可呈黄色,伴有异味等。如果合并感染,白带的异常表现会更加明显。
三、诊断方法
妇科检查:
子宫内膜息肉:通过妇科双合诊检查一般无特异性阳性体征,部分较大的息肉可能在检查时触及子宫稍增大,但多数情况下需借助辅助检查明确。
宫颈息肉:妇科检查时可发现宫颈口有单个或多个鲜红色、质软的赘生物,呈舌状,蒂宽窄不一,直径多在1cm左右,部分较大的息肉可突出于宫颈口外。
超声检查:
子宫内膜息肉:经阴道超声检查是常用的辅助诊断方法。超声下可见子宫内膜局限性增厚,或宫腔内有高回声团块,边界清晰,有时可观察到息肉蒂部。例如,经阴道超声可清晰显示子宫内膜息肉的位置、大小等情况,有助于初步诊断。
宫颈息肉:经阴道超声检查可发现宫颈管内有异常回声团块,有助于发现宫颈息肉。
宫腔镜检查:这是诊断子宫息肉的金标准。
子宫内膜息肉:宫腔镜下可直接观察到子宫内膜息肉的数量、位置、大小等情况,还可以在宫腔镜下对息肉进行活检,明确其性质。
宫颈息肉:通过宫腔镜检查可以同时观察宫颈管及宫腔内的情况,能够准确发现宫颈息肉,并与其他宫颈病变相鉴别。
四、治疗及注意事项
子宫内膜息肉:
治疗:对于较小、无症状的子宫内膜息肉,可暂时观察,定期复查超声等;对于有症状或较大的息肉,通常需要手术治疗,如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
注意事项:术后需要注意休息,保持外阴清洁,避免性生活和盆浴一段时间。对于有生育需求的女性,术后需要监测排卵,尽快怀孕,因为子宫内膜息肉术后有复发的可能。同时,要注意调整内分泌,对于因雌激素水平过高导致息肉形成的患者,可能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内分泌调节。
宫颈息肉:
治疗:主要治疗方法是行宫颈息肉摘除术,术后将息肉送病理检查以明确性质。
注意事项:术后同样要注意外阴清洁,避免感染,按照医生嘱咐按时复查。对于合并有宫颈炎等基础疾病的患者,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以减少宫颈息肉的复发风险。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人群在子宫息肉的发生、发展及治疗后恢复等方面可能存在差异。例如,年轻女性如果有长期的妇科炎症病史,相对更容易患子宫息肉;围绝经期女性由于内分泌变化较大,子宫息肉的发生率较高且更需要关注息肉的性质,因为有一定恶变可能;对于有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的患者,在治疗子宫息肉的同时,还需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以促进身体的整体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