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炎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由感染、理化因素刺激引起,有咳嗽、咳痰等症状,早期无明显体征,后期双肺呼吸音粗伴散在干湿啰音,实验室检查病毒感染时白细胞等有相应变化,细菌感染则相反,胸部X线早期可无异常,反复发作或合并肺炎时肺纹理增粗等,治疗主要是对症和病因治疗;哮喘是慢性气道炎症和高反应性疾病,与免疫炎症等有关,有反复发作喘息等典型症状,缓解期无明显体征,发作时胸部过度充气等,实验室检查合并感染时白细胞等变化,过敏原检测嗜酸性粒细胞可能升高,胸部X线发作期两肺透亮度增加,肺功能有可逆性气流受限等表现,诊断依据症状、体征及检查,需与其他慢性咳嗽、喘息性疾病鉴别,治疗目标是控制症状等,包括脱离过敏原、药物治疗等。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主要是由于感染(如病毒、细菌等)、理化因素刺激(如冷空气、粉尘、刺激性气体等)引起,炎症导致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病,生活环境较差、免疫力低下者更易罹患,例如长期处于污染环境中的工人。
哮喘:是一种以慢性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发病机制与免疫炎症反应、神经调节失衡等有关,遗传因素在其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多在遗传易感性基础上,由环境因素激发发病,儿童期起病者较多见,有过敏体质家族史的儿童风险更高。
二、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
支气管炎:主要症状为咳嗽,起初为干咳,随后可伴有咳痰,可为白色黏液痰或脓痰,部分患者可伴有喘息、气促,一般全身症状较轻,如无并发症,发热、乏力等症状多在3-5天内消退。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症状不典型,仅表现为呼吸增快、拒食等。
哮喘:典型症状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在夜间及凌晨发作或加重,可自行或经治疗后缓解。发作时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儿童哮喘可能会因为运动、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呼吸道感染等诱发。
体征差异
支气管炎:早期可无明显阳性体征,随着病情进展,可闻及双肺呼吸音粗,可伴有散在干湿啰音,啰音部位不固定,咳嗽后可减少或消失。
哮喘:缓解期可无明显体征,发作时胸部呈过度充气状态,胸廓胀满,叩诊呈过清音,听诊呼吸音减弱,满布哮鸣音,严重哮喘发作时,哮鸣音可能减弱或消失,提示病情危重。
三、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支气管炎: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常升高。
哮喘:一般无特异性血常规改变,合并感染时可出现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过敏原检测提示嗜酸性粒细胞可能升高。
痰液检查:
支气管炎:可培养出致病菌,痰涂片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及病原菌。
哮喘:痰涂片可见较多嗜酸性粒细胞。
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
支气管炎:早期可无异常表现,反复发作或合并肺炎时,可见肺纹理增粗、紊乱等非特异性改变。
哮喘:缓解期胸部X线可无明显异常,发作期可见两肺透亮度增加,呈过度充气状态。
肺功能检查:
支气管炎:肺功能多无明显异常,合并气流受限者可表现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但多为可逆性。
哮喘:主要表现为可逆性的气流受限,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FVC较用药前增加≥12%,且FEV增加绝对值≥200ml)或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呼气峰流速(PEF)昼夜变异率≥20%。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支气管炎:根据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状,结合双肺呼吸音粗等体征,再结合血常规、胸部X线等检查排除其他疾病后可诊断。
哮喘:根据反复发作的喘息等典型症状、体征,结合肺功能检查等结果,参照全球哮喘防治倡议(GINA)制定的标准进行诊断。
鉴别诊断
与其他慢性咳嗽疾病鉴别:需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胃食管反流病等引起的慢性咳嗽相鉴别,通过详细询问病史、相关检查(如支气管镜、食管24小时pH监测等)进行区分。
与其他喘息性疾病鉴别:需与心源性哮喘鉴别,心源性哮喘多有心脏病史,发作时咳粉红色泡沫痰,双肺可闻及广泛湿啰音和哮鸣音,左心界扩大,心率增快,心电图可有异常表现,而哮喘多无心脏病史,上述表现不同。
五、治疗原则
支气管炎:主要是对症治疗和病因治疗,病毒感染引起的一般以对症治疗为主,如止咳、祛痰等,可使用氨溴索等祛痰药物;细菌感染引起的需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等。同时要注意休息、多饮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加强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病情加重引发肺炎等并发症。
哮喘:治疗目标是达到并维持症状的控制,避免急性发作,防止肺功能不可逆损害。主要包括脱离过敏原、药物治疗(如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β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等),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调整治疗方案。儿童哮喘治疗需更加谨慎,遵循个体化原则,注重长期管理,同时要避免接触过敏原等诱发因素,加强对家长和患儿的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