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量少指单次月经期总出血量<20ml或与既往相比明显减少,正常月经量20~60ml、持续3~7天、周期21~35天,连续2个周期减少需警惕病因。常见病因有内分泌紊乱(如卵巢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异常、高泌乳素血症)、子宫内膜损伤(如宫腔操作史、感染因素)、生活方式因素(如体重过低、过度运动、精神压力)。诊断流程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性激素六项、甲状腺功能、盆腔超声、宫腔镜检查)。治疗原则针对不同病因,内分泌紊乱用相应药物调节,子宫内膜损伤行手术及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包括体重管理、运动调整、心理疏导。特殊人群有青春期、围绝经期、哺乳期女性及有宫腔操作史者需注意事项。预防措施有避免反复宫腔操作、控制体重、规律作息、定期妇科检查。
一、月经量少的定义及正常范围
月经量少指单次月经期总出血量<20ml,或与既往月经量相比明显减少(如仅用卫生护垫即可满足需求)。正常月经量通常为20~60ml,持续3~7天,周期21~35天。若连续2个周期出现月经量减少,需警惕潜在病因。
二、常见病因及机制
1.内分泌紊乱
1.1.卵巢功能减退: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OI)或高泌乳素血症可导致雌激素分泌不足,子宫内膜增殖受限。研究显示,PCOS患者中约30%存在月经稀发或量少,与胰岛素抵抗及雄激素过高相关。
1.2.甲状腺功能异常:甲减或甲亢均可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导致月经紊乱。甲减患者中约25%出现月经量减少,与促甲状腺激素(TSH)升高抑制排卵有关。
1.3.高泌乳素血症:泌乳素水平>25ng/ml可抑制促性腺激素释放,导致雌激素水平下降。常见于垂体微腺瘤或药物副作用(如抗抑郁药)。
2.子宫内膜损伤
2.1.宫腔操作史:人工流产、清宫术或诊断性刮宫可能损伤子宫内膜基底层,导致宫腔粘连(Asherman综合征)。研究显示,反复宫腔操作后宫腔粘连发生率可达6.7%~30%。
2.2.感染因素:慢性子宫内膜炎(如结核杆菌感染)可破坏子宫内膜功能层,导致月经量减少甚至闭经。结核性子宫内膜炎患者中约80%存在月经异常。
3.生活方式因素
3.1.体重过低:BMI<18.5kg/m2时,脂肪组织不足导致雌激素合成减少,影响子宫内膜生长。
3.2.过度运动:长期高强度运动(如马拉松训练)可使下丘脑功能抑制,出现运动性闭经或月经量减少。
3.3.精神压力:长期焦虑或抑郁状态可通过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抑制促性腺激素释放,导致月经紊乱。
三、诊断流程
1.病史采集:重点询问月经史(初潮年龄、周期、经量变化)、生育史、宫腔操作史、用药史(如激素类药物、抗抑郁药)及全身性疾病史。
2.体格检查:观察第二性征发育、体重指数、甲状腺是否肿大、乳房是否有泌乳等。
3.辅助检查:
3.1.性激素六项:于月经第2~4天检测,评估卵巢储备功能(如FSH>10IU/L提示卵巢功能减退)。
3.2.甲状腺功能:检测TSH、FT3、FT4,排除甲减或甲亢。
3.3.盆腔超声:观察子宫内膜厚度(排卵期<8mm提示内膜生长不良)、卵巢多囊样改变或宫腔粘连。
3.4.宫腔镜检查:金标准,可直接观察宫腔形态及内膜情况,确诊宫腔粘连。
四、治疗原则
1.内分泌紊乱
1.1.多囊卵巢综合征:口服短效避孕药(如炔雌醇环丙孕酮片)调节周期,二甲双胍改善胰岛素抵抗。
1.2.甲状腺功能异常:甲减患者补充左甲状腺素钠片,甲亢患者使用甲巯咪唑或丙硫氧嘧啶。
1.3.高泌乳素血症:溴隐亭或多巴胺激动剂(如卡麦角林)降低泌乳素水平。
2.子宫内膜损伤
2.1.宫腔粘连:宫腔镜下粘连分离术,术后放置宫内节育器或球囊支架预防复发,联合雌激素(如戊酸雌二醇)促进内膜修复。
2.2.结核性子宫内膜炎:抗结核治疗(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四联疗法)。
3.生活方式干预
3.1.体重管理:BMI<18.5kg/m2者需增加营养摄入,BMI>24kg/m2者需控制体重。
3.2.运动调整:减少高强度运动,增加瑜伽、游泳等低强度活动。
3.3.心理疏导:认知行为疗法(CBT)或正念减压(MBSR)改善精神压力。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青春期女性:月经初潮后2年内周期不规律属生理现象,但若月经量持续减少需排除PCOS或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
2.围绝经期女性:月经量少可能为卵巢功能自然衰退的表现,但需排除子宫内膜癌等恶性病变,建议每年行子宫内膜活检。
3.哺乳期女性:泌乳素水平升高可能导致月经量少或闭经,属生理现象,但需做好避孕措施。
4.有宫腔操作史者:术后1个月内禁止性生活及盆浴,避免感染导致宫腔粘连。
六、预防措施
1.避免反复宫腔操作,严格掌握清宫术指征。
2.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BMI18.5~23.9kg/m2)。
3.规律作息,避免长期熬夜或精神过度紧张。
4.定期妇科检查,尤其有月经紊乱家族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