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肥大是指子宫均匀增大、肌层厚度超2.5cm且伴不同程度子宫出血的疾病,多发生于经产妇,病因包括多产妇慢性子宫复旧不全、卵巢功能障碍、炎症、盆腔淤血、子宫肌层血管硬化等;临床表现有月经改变、腹部症状、白带增多等;诊断方法有妇科检查、B超检查、宫颈刮片检查、诊断性刮宫;治疗原则为无症状者一般无需治疗,有症状者可药物或手术治疗;特殊人群如妊娠期、围绝经期、老年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需重视并正确处理。
子宫肥大的常见病因
多产妇慢性子宫复旧不全:多产妇的子宫肌层内弹力纤维组织在平滑肌间及血管周围增生,致使子宫肥大。例如,女性经历多次分娩后,子宫恢复过程中可能出现异常,导致子宫肌层结构改变,进而引发子宫肥大。
卵巢功能障碍:雌激素持续刺激,可使子宫肌层肥厚。常见于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尤其是病程较长的患者,长期受雌激素影响,子宫肌层会增厚,出现子宫肥大。
炎症引起:慢性附件炎、盆腔结缔组织炎及子宫慢性肌炎,引起子宫肌层内胶原纤维增生,使子宫纤维化。比如女性患有慢性输卵管炎等附件炎症未得到有效控制,炎症蔓延至子宫肌层,导致子宫发生一系列病理改变,出现子宫肥大。
盆腔淤血:引起子宫结缔组织增生,亦可致子宫肥大。长期盆腔淤血的女性,子宫血液循环不畅,组织处于淤血状态,进而导致子宫肥大。
子宫肌层血管硬化:原发性子宫血管病变等原因可导致子宫肌层血管硬化,引发子宫肥大。
子宫肥大的临床表现
月经改变:主要表现为月经量过多,持续天数延长;也有表现为周期缩短至20天左右,经量及持续天数无明显改变;或表现为月经期延长,但经量不多。不同个体因病因不同,月经改变的具体表现会有差异。例如因卵巢功能障碍引起的子宫肥大,月经改变可能更具规律性的周期或经量变化;而炎症引起的可能在月经改变的同时伴有下腹部坠胀、疼痛等不适。
腹部症状: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腹坠胀、疼痛,腰骶部酸痛等。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症状可能加重。比如女性过度劳累后,子宫肥大带来的腹部不适会更明显;性生活后,盆腔充血加重,也会使腹部症状加剧。
白带增多:宫颈肥大患者常出现白带增多的情况,白带可呈乳白色黏液状,或呈淡黄色脓性,伴有息肉形成时可出现血性白带或性交后出血。不同病因导致的子宫肥大,白带的性状可能略有不同。如炎症引起的子宫肥大,白带可能更偏脓性;而内分泌因素导致的可能白带性状相对更接近正常,但量增多。
子宫肥大的诊断方法
妇科检查:通过双合诊或三合诊检查,可发现子宫呈均匀增大,肌层肥厚,一般如孕8周大小,但外形多保持规则。不同患者子宫增大的程度可能有所不同,医生可根据触诊初步判断子宫肥大的情况。
B超检查:是常用的辅助诊断方法,可显示子宫均匀增大,肌层厚度增加,回声均匀。B超检查能清晰地观察子宫的形态、大小及肌层情况,帮助医生明确诊断子宫是否肥大以及肥大的程度等。
宫颈刮片检查:用于筛查宫颈病变,因为子宫肥大患者有时可能合并宫颈病变。通过宫颈刮片可以初步了解宫颈细胞的情况,若发现异常细胞,需进一步进行阴道镜检查及宫颈活检等以明确诊断。
诊断性刮宫:对于年龄较大、有异常子宫出血的患者,诊断性刮宫可明确子宫内膜情况,排除子宫内膜病变。通过刮取子宫内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能帮助医生区分子宫肥大是单纯的子宫肌层肥厚还是合并有子宫内膜病变等情况。
子宫肥大的治疗原则
无症状者一般无需治疗:对于没有明显症状的子宫肥大患者,尤其是轻度子宫肥大者,定期进行妇科检查,监测子宫情况即可。例如一些围绝经期女性,子宫肥大但无明显不适,可通过定期复查了解病情变化。
有症状者的治疗:
药物治疗:如果是由炎症引起的子宫肥大,可根据炎症类型给予相应的抗炎药物治疗。但药物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同炎症类型选用的药物不同。
手术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无效、子宫肥大明显且症状严重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子宫切除术等。但手术治疗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充分评估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等后再决定是否采用手术方式。
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妊娠期女性:孕期发现子宫肥大需密切监测,因为子宫肥大可能在孕期影响子宫的收缩等功能,增加孕期并发症的风险,如早产、胎盘早剥等。医生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管理,孕妇自身要按时进行产前检查,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孕期保健。
围绝经期女性:围绝经期女性出现子宫肥大时,要注意观察月经变化情况,因为此阶段月经紊乱是常见现象,而子宫肥大可能加重月经紊乱的程度。同时,要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及相关的防癌筛查等,以便早期发现可能合并的宫颈病变等情况。
老年女性:老年女性子宫肥大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出现需警惕是否有恶性病变的可能。要加强定期检查,包括妇科检查、B超等,以便及时发现异常并进行处理。
总之,子宫肥大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妇科疾病,其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通过正确的诊断方法明确病情后,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或监测措施。不同人群在面对子宫肥大时,需根据自身特点进行相应的关注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