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患者需从康复训练、生活护理、并发症预防及定期复查等方面进行综合管理。康复训练分早期、中期、后期,各阶段有不同要求;生活护理包括体位和饮食护理;要预防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且不同年龄段患者复查有不同重点,均需定期复查观察骨折愈合等情况。
一、康复训练方面
1.早期康复训练
术后1-2周:年龄较小的儿童骨折后康复训练需在医护人员专业指导下进行简单的肌肉收缩舒张练习,通过收缩股四头肌等,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因为儿童骨骼修复能力强但早期活动需谨慎。对于成年人,可在床上进行踝泵运动,每小时练习5-10分钟,通过踝关节的屈伸,促进下肢静脉回流,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同时也能刺激肌肉轻度收缩。
术后2-6周: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可逐渐增加髋关节周围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老年人由于骨质相对疏松,肌肉力量较弱,训练强度要适中,避免过度用力导致骨折移位。可以仰卧位,双侧髋关节做缓慢的内收、外展等长收缩,每次收缩保持5-10秒,每组10-15次,每天3-4组。
2.中期康复训练
术后6-12周:如果骨折愈合良好,可在医生指导下开始部分负重训练。对于年轻患者,可借助助行器等辅助工具,逐渐增加患侧下肢的负重重量,一般从体重的1/4开始,每周根据恢复情况适当增加负重比例。而对于老年患者,部分负重时间可能需要适当延长,起始负重重量更轻,因为老年人骨折愈合相对缓慢且骨质疏松更明显。同时可以进行髋关节的屈伸、旋转等活动度训练,但要避免过度外旋等可能导致骨折移位的动作,活动度训练可在康复治疗师的手法辅助下进行,每次训练时间15-20分钟,每天1-2次。
3.后期康复训练
术后3个月以上:逐渐增加下肢的负重和活动强度,可进行步态训练。不同年龄人群步态训练有所差异,儿童要注意步态的协调性培养,成年人可通过在平地上、台阶上进行步态练习,提高下肢的平衡能力和步态的稳定性。老年人则要特别注意防止跌倒,步态训练时可在有扶手的地方进行,逐步过渡到独立行走,训练时间可根据身体状况逐渐延长,每天训练20-40分钟。
二、生活护理方面
1.体位护理
卧床期间:无论是儿童、成年人还是老年人,都要保持正确的体位。对于股骨颈骨折患者,一般建议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可在两腿之间放置梯形枕,防止患肢内收,儿童由于好动,家长要特别注意防止患儿乱动导致患肢位置改变。老年人皮肤感觉相对较差,要注意防止压疮,定期翻身,一般每2小时翻身一次,翻身时要保持患肢与躯干在一条直线上,避免扭曲。
起床活动后:成年人和老年人在起床活动时要使用合适的辅助器具,如拐杖、助行器等,儿童则需要在家长陪同下进行活动,防止意外摔倒。活动时要注意保持身体平衡,避免快速转身等动作。
2.饮食营养
儿童:骨折康复期需要充足的营养支持,尤其是钙、维生素D等的摄入。要保证儿童饮食中含有丰富的奶制品、豆制品、鱼虾等富含钙的食物,同时多晒太阳以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帮助钙的吸收,一般每天保证1-2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
成年人:饮食要均衡,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可多吃瘦肉、鸡蛋、新鲜蔬菜水果等,蛋白质有助于骨折修复,维生素C等有助于胶原蛋白合成,一般每天蛋白质摄入量可根据体重计算,每千克体重1-1.5克。
老年人:由于消化功能可能减退,要注意饮食易消化且营养丰富。可适当增加含钙高且易吸收的食物摄入,如牛奶、虾皮等,同时补充足够的膳食纤维,预防便秘,因为老年人便秘时用力排便可能导致腹内压升高,影响骨折愈合。
三、并发症预防方面
1.深静脉血栓预防
所有患者都要重视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儿童骨折后虽然活动相对较少,但仍要进行适当的下肢肌肉收缩训练。成年人和老年人除了进行踝泵运动等,还可穿着梯度压力袜,梯度压力袜可通过压力梯度促进静脉回流。老年人由于血液黏稠度相对较高,更要注意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每天饮水量可保持在1500-2000毫升,以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2.肺部感染预防
无论是哪个年龄段的患者,卧床期间都要注意肺部感染的预防。儿童要经常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家长可手掌呈空心状,由下向上、由外向内轻拍患儿背部。成年人和老年人要鼓励深呼吸和有效咳嗽,每2小时进行一次深呼吸训练,每次深呼吸5-10次,每天进行多次。同时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开窗通风。
3.压疮预防
儿童皮肤娇嫩,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床铺要平整,避免使用过硬的物品。成年人和老年人要定期检查皮肤情况,尤其是骨突部位,如骶尾部、足跟等,儿童的骨突部位如肘部、膝关节等也要注意,一旦发现皮肤发红等情况,要及时采取措施,如增加翻身次数、使用减压床垫等。
四、定期复查方面
骨折后的患者无论年龄大小都需要定期复查。一般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等都要进行X线检查,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儿童由于生长发育快,复查时要特别关注骨骺的情况,防止骨折影响骨骺发育。老年人则要关注骨密度变化以及骨折愈合后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根据复查结果调整康复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