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囊肿是20-50岁女性多见的广义上卵巢肿瘤,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囊肿有卵泡囊肿、黄体囊肿可自行消退;病理性囊肿包括巧克力囊肿、浆液性/黏液性囊腺瘤、卵巢癌相关囊肿等。诊断靠超声、肿瘤标志物、腹腔镜。治疗上生理性囊肿定期复查,病理性囊肿大、疑恶性或有症状需手术,特殊病理性囊肿可用药物辅助,手术方式依年龄等定,药物依具体情况选。
一、定义
卵巢囊肿是广义上卵巢肿瘤的一种,各年龄段均可患病,但以20-50岁女性多见。它是指卵巢内形成的含有液体或固态物质的囊状结构,可分为生理性囊肿和病理性囊肿等类型。
二、生理性囊肿常见情况
1.卵泡囊肿:
女性每个月经周期都会有卵泡发育,正常情况下卵泡成熟后会排卵。如果卵泡没有破裂排卵,持续增大就形成卵泡囊肿,一般直径多在2-3厘米,多数可在2-3个月经周期后自行消失,常见于有正常月经周期的女性,与月经周期中激素变化相关。
2.黄体囊肿:
在排卵后形成黄体,正常黄体直径一般不超过2厘米,如果黄体持续存在且直径超过3厘米则称为黄体囊肿。部分女性在怀孕早期也可能出现黄体囊肿,通常也有自行消退的可能,与女性排卵后激素变化以及妊娠相关激素变化等因素有关。
三、病理性囊肿情况
1.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巧克力囊肿):
它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病变,子宫内膜组织异位到卵巢上,周期性出血形成囊肿,囊肿内含有类似巧克力样的粘稠液体。多发生于生育年龄女性,与子宫内膜异位种植的机制相关,患者常伴有痛经、进行性加重的盆腔疼痛以及不孕等问题,其发生与女性的内分泌因素、免疫因素等有关,例如月经期间子宫内膜组织逆流种植到卵巢是重要的发病因素之一。
2.浆液性囊腺瘤:
是最常见的卵巢良性肿瘤之一,多见于30-40岁女性。肿瘤多为单房,囊内充满淡黄色清亮液体,其发生可能与卵巢上皮细胞的异常增生有关,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但一般生长较为缓慢。
3.黏液性囊腺瘤:
也是常见的卵巢良性肿瘤,多为单侧,体积较大或巨大,囊内为粘稠的黏液,多见于30-50岁女性,其发病与卵巢黏液上皮细胞的异常变化相关,生长相对较缓慢,但当瘤体过大时可能会引起压迫等症状。
4.卵巢癌相关囊肿:
卵巢恶性肿瘤也可表现为囊肿形式,如浆液性囊腺癌、黏液性囊腺癌等,多见于绝经后女性,但也可见于年轻女性。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因素(如有卵巢癌家族史等)、基因突变(如BRCA1/BRCA2基因突变等)、长期的内分泌紊乱等,患者可能会出现腹胀、腹部肿块、消瘦等症状,病情进展相对较快,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四、诊断方法
1.超声检查:
是诊断卵巢囊肿最常用的方法,通过超声可以明确囊肿的大小、位置、形态、囊壁情况等。例如,超声下可以清晰显示囊肿是单房还是多房,囊壁是否光滑等,对于区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囊肿有重要价值,一般生理性囊肿多为单纯性、壁薄的囊肿,而病理性囊肿可能形态不规则、囊壁厚薄不均等。不同年龄、不同月经周期的女性进行超声检查时,对囊肿的判断也会有所不同,如育龄期女性发现的囊肿需要结合月经周期等情况综合分析。
2.肿瘤标志物检查:
对于怀疑为病理性囊肿的情况,可能需要检测肿瘤标志物,如CA125、CEA、AFP等。例如,CA125在卵巢上皮性癌中常升高,但在一些良性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等时也可能轻度升高;AFP对卵黄囊瘤有特异性;CEA对黏液性囊腺癌有一定提示作用。不同年龄的女性肿瘤标志物的参考值范围可能略有差异,而且对于有家族病史等特殊情况的女性,肿瘤标志物的监测意义可能更大。
3.腹腔镜检查:
对于一些诊断困难的情况,可能需要进行腹腔镜检查,它可以直接观察卵巢囊肿的外观、形态等,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囊肿的性质,是诊断卵巢囊肿性质的金标准之一,但属于有创检查,一般在其他检查不能明确诊断时才考虑使用。
五、治疗原则
1.生理性囊肿:
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定期复查超声即可,观察囊肿的变化情况,多数可自行消退。对于年轻女性尤其是有生育需求的女性,要考虑到生理性囊肿可能对生育的影响相对较小,但仍需密切随访,根据囊肿的变化调整监测或处理方案。
2.病理性囊肿:
手术治疗:
对于较大的病理性囊肿(如直径大于5厘米持续存在的囊肿)、怀疑为恶性的囊肿以及有明显症状(如腹痛、腹胀等)的囊肿多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卵巢囊肿剥除术、患侧卵巢切除术、全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术等,具体手术方式根据患者的年龄、生育需求、囊肿性质等因素综合决定。对于年轻有生育需求的女性,尽量保留正常卵巢组织;对于绝经后女性可能会考虑更激进的手术方式。
药物治疗:
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病理性囊肿,如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可能会使用药物进行辅助治疗,如口服避孕药、孕激素、GnRH-a等药物,这些药物可以抑制子宫内膜的活性,减少囊肿的复发等,但药物治疗一般作为手术的辅助或用于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等情况,药物的使用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进行选择,不同年龄的女性使用药物时需要考虑药物对内分泌等方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