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炎和肠胃炎本质相同,均是胃黏膜和肠黏膜发炎,由微生物感染或化学毒物、药品导致。感染因素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感染,非感染因素有饮食和药物因素。症状有共同的腹泻、呕吐、腹痛,不同病因症状有细微差别。诊断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粪便常规、血常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饮食调整、休息)、对症治疗(止泻、止吐)和病因治疗(病毒感染对症支持、细菌感染合理用抗生素、寄生虫感染用抗寄生虫药物),需综合各因素诊断治疗。
一、概念方面
胃肠炎和肠胃炎本质上是同一种疾病的不同表述,其是胃黏膜和肠黏膜发炎,通常由微生物感染引起,也可因化学毒物或药品导致。
二、病因方面
(一)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是常见的引发胃肠炎/肠胃炎的病毒病原体。例如儿童感染轮状病毒后易出现腹泻、呕吐等胃肠炎症状,这是因为病毒侵袭胃肠道黏膜,导致黏膜炎症反应。
细菌感染: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细菌感染可引发该病。如食用被大肠杆菌污染的食物后,细菌在肠道内繁殖,刺激肠道黏膜,引起炎症,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相对更易受细菌感染影响;成年人若不注意饮食卫生,也可能因细菌感染患病。
寄生虫感染:如贾第虫、阿米巴原虫等寄生虫感染也可导致胃肠炎/肠胃炎。生活方式方面,若有饮用未净化的水源等情况,会增加寄生虫感染风险,病史方面,有肠道寄生虫感染病史的人群再次接触感染源时更易发病。
(二)非感染因素
饮食因素:食用过于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或暴饮暴食等。比如长期大量摄入辛辣食物的人群,胃肠道黏膜长期受刺激,易引发炎症。不同性别在饮食偏好上可能有差异,男性相对可能更偏好一些刺激性较强的食物,增加患病风险;年龄方面,儿童若有不良的饮食习惯,如挑食、吃过多零食等,也易出现胃肠不适引发炎症。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阿司匹林等),长期或不当使用会损伤胃黏膜和肠黏膜,导致炎症发生。对于有基础疾病需长期服药的人群,如患有心血管疾病需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要特别注意药物对胃肠道的影响,需在医生指导下评估用药风险,必要时采取保护胃黏膜等措施。
三、症状方面
(一)共同症状
腹泻:大便次数增多,质地稀溏,可为水样便等。无论是胃肠炎还是肠胃炎,腹泻是常见症状,儿童腹泻可能更频繁,若不及时处理易导致脱水等严重后果,需密切关注儿童的精神状态、尿量等情况。
呕吐:胃内容物经口腔吐出。成人呕吐后可能相对能自行调整饮食和休息,但儿童呕吐易导致电解质紊乱等问题,需及时采取措施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腹痛:腹部不同程度的疼痛,疼痛性质多样,如隐痛、绞痛等。不同年龄人群对腹痛的表述可能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等,需家长仔细观察。
(二)不同表现细节
不同病因导致的炎症,症状可能有细微差别。例如病毒感染引起的胃肠炎/肠胃炎可能全身症状相对更明显,如发热等,而细菌感染导致的可能局部炎症表现更突出,腹泻、腹痛症状可能更剧烈。
四、诊断方面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经过,包括起病诱因、症状出现的时间、症状的具体表现等。对于儿童,要询问家长患儿近期的饮食情况、接触史等;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成年人,要询问既往病史、用药史等。
(二)体格检查
进行腹部查体,了解腹部有无压痛、反跳痛等情况。不同年龄人群查体时的配合度不同,儿童查体可能需要更温和的方式,耐心安抚儿童情绪以获取准确的查体结果。
(三)实验室检查
粪便常规:可了解粪便中有无白细胞、红细胞、寄生虫卵等。例如细菌感染引起的胃肠炎/肠胃炎,粪便常规中可能会有较多白细胞;寄生虫感染时可发现相应的寄生虫卵。
血常规:细菌感染时血常规可能显示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可能正常或降低等。
五、治疗方面
(一)一般治疗
饮食调整:患病期间建议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稀粥、面条等。对于儿童,要保证营养的合理摄入,避免因腹泻、呕吐导致营养不良;成年人也要注意饮食的调整,帮助胃肠道恢复。
休息:充足的休息有助于身体恢复,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应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
(二)对症治疗
止泻治疗:对于腹泻严重的患者,可根据情况使用止泻药物,但儿童需谨慎使用止泻药,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缓解腹泻,如调整饮食等。
止吐治疗:呕吐明显的患者可适当采取止吐措施,同样儿童止吐需谨慎,避免不当用药。
(三)病因治疗
病毒感染:目前对于病毒感染引起的胃肠炎/肠胃炎多采取对症支持治疗,因为病毒感染多为自限性疾病。
细菌感染:若明确是细菌感染,可根据病情使用抗生素治疗,但需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避免滥用抗生素。例如对于轻度的细菌感染引起的胃肠炎/肠胃炎,可先观察,若病情加重再考虑使用抗生素。
寄生虫感染:需使用相应的抗寄生虫药物进行治疗,用药时要考虑患者的年龄、肝肾功能等情况,儿童使用抗寄生虫药物更要谨慎评估。
总之,胃肠炎和肠胃炎是同一类疾病的不同表述,在病因、症状、诊断、治疗等方面有相似之处,同时不同因素在不同人群中的影响有所不同,临床中需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进行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