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是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病因多样,临床表现因病因和年龄而异,影像学表现随病因不同有差异,诊断需结合病史、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分抗感染和对症支持;支原体肺炎是肺炎特殊类型,由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起病较缓,有特定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诊断依靠病史、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首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症支持与肺炎类似,两者在多方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临床需综合因素准确诊治。
一、定义与病因
肺炎
定义:是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可由多种病因引起,如细菌、病毒、真菌、非典型病原体等。
病因:细菌感染是常见病因,例如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感染;病毒方面,如流感病毒、腺病毒等可引发肺炎;真菌如肺孢子菌可导致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发生肺炎;非典型病原体包括支原体、衣原体等。不同年龄、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肺炎病因有所差异,儿童肺炎可能与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感染关系密切,而长期吸烟的人群发生细菌性肺炎的风险相对较高,有基础肺部疾病病史的人群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易发生肺炎。
支原体肺炎
定义:是肺炎的一种特殊类型,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肺部炎症。
病因:主要病因就是肺炎支原体感染,肺炎支原体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健康人吸入含有肺炎支原体的飞沫后可能被感染。各年龄人群均可发病,但儿童和青少年相对更易感染,生活在人群密集环境(如学校、军营等)中的人群感染风险相对较高,既往有呼吸道疾病病史的人群感染肺炎支原体后发生支原体肺炎的可能性相对更大。
二、临床表现
肺炎
一般症状:常见症状有发热、咳嗽、咳痰,发热可为低热或高热,咳嗽有轻有重,可为干咳或伴有咳痰,痰液性状因病因不同而异,细菌感染时可能咳出脓性痰等。不同病因引起的肺炎临床表现有一定差异,病毒性肺炎起病相对较急,初期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鼻塞、流涕等,随后出现咳嗽、发热等;细菌性肺炎起病可急可缓,高热、寒战较为常见,咳嗽、咳痰明显;真菌性肺炎症状相对不典型,可有低热、咳嗽、咳少量黏痰等。年龄因素对临床表现有影响,儿童肺炎可能喘息症状相对突出,而老年人肺炎发热可能不典型,体温升高不明显,但可能出现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等表现。
支原体肺炎
一般症状:起病较缓慢,潜伏期2-3周,发病后主要症状为乏力、咽痛、头痛、咳嗽等,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夜间咳嗽较为明显,有些患者可伴有发热,体温可高达39℃左右,发热可持续2-3周,体温恢复正常后可能仍有咳嗽。不同年龄患者表现有一定特点,儿童支原体肺炎有时可伴有喘憋、呼吸困难等表现,而成年人支原体肺炎相对更以咳嗽等呼吸道症状为主。
三、影像学表现
肺炎
胸片表现:不同病因肺炎胸片表现不同,细菌性肺炎常表现为肺部大片炎症浸润阴影或实变影,在肺叶或肺段分布;病毒性肺炎胸片多表现为肺纹理增多,磨玻璃状阴影等;真菌性肺炎胸片可呈现出结节状阴影、肿块状阴影等多种表现。例如肺炎链球菌肺炎在胸片上多表现为大叶性肺炎的改变,肺叶或肺段实变。年龄因素可能影响影像学表现的解读,儿童肺炎由于胸廓等发育特点,胸片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需要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CT表现:CT对于肺炎的诊断更具优势,能更清晰显示肺部病变情况。细菌性肺炎CT可显示肺部炎症的细微结构,如小叶实变、支气管充气征等;病毒性肺炎CT可见磨玻璃影、间质性改变等;真菌性肺炎CT可呈现出空洞、结节、肿块伴周围晕征等不同表现。
支原体肺炎
胸片表现:早期可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肺部多种形态的浸润影,呈节段性分布,以肺下野多见,有的可表现为单侧下叶浸润,少数为双侧浸润。也可呈网状、片状或均匀一致的阴影,有时呈淡薄的云雾状浸润影。
CT表现:CT下支原体肺炎可见肺部多种影像特征,如支气管血管束增粗、磨玻璃影、小叶中心结节、实变影等,病变可累及单侧或双侧肺部,以肺外周带受累较为常见。
四、诊断方法
肺炎
病史与症状询问: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过程、既往病史、接触史等,如是否有近期呼吸道感染接触史、基础疾病史等。结合患者的症状,如发热、咳嗽、咳痰等表现进行初步判断。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细菌性肺炎常表现为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病毒性肺炎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比例可能升高。病原学检查是诊断肺炎的重要依据,可通过痰涂片、痰培养、血培养、胸腔积液培养等查找病原菌,还可进行病毒核酸检测等明确病毒感染情况。
影像学检查:如前面所述的胸片、CT等,有助于明确肺部病变情况。不同年龄患者在诊断时需要注意结合其生理特点,儿童肺炎可能需要更仔细观察肺部病变的细微变化,老年人肺炎由于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影像学表现可能不典型,需要综合多方面信息诊断。
支原体肺炎
病史与症状询问:重点询问患者是否有支原体肺炎流行地区旅居史、接触史,发病后的症状特点,如刺激性干咳等表现。
实验室检查:支原体抗体检测是诊断支原体肺炎的常用方法,包括IgM抗体和IgG抗体检测,IgM抗体一般在感染后1周左右出现,可作为早期诊断指标,IgG抗体出现较晚,可用于回顾性诊断。还可进行肺炎支原体核酸检测,通过PCR等技术检测痰液、咽拭子等标本中的肺炎支原体核酸,提高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影像学检查:结合胸片、CT等影像学表现,若有典型的支原体肺炎影像学特征,再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有助于明确诊断。不同年龄患者在支原体抗体检测结果判读上可能需要注意,儿童的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抗体产生情况可能与成人不同,需要结合临床综合分析。
五、治疗原则
肺炎
抗感染治疗:根据不同病因选择相应的抗感染药物,细菌感染选用敏感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病毒感染可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等治疗流感病毒感染;真菌性肺炎则选用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等。
对症支持治疗:发热时可进行物理降温或使用退热药物;咳嗽咳痰明显时给予止咳祛痰药物;呼吸困难者给予吸氧等支持治疗。不同年龄患者在治疗药物选择和支持治疗措施上需要谨慎,儿童应避免使用可能有严重不良反应的药物,老年人要考虑药物的相互作用等情况。
支原体肺炎
抗感染治疗:首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阿奇霉素等,对于大环内酯类耐药的患者可选用呼吸喹诺酮类药物,如莫西沙星等。
对症支持治疗:与肺炎的对症支持治疗类似,根据患者具体症状进行相应处理,如止咳、祛痰、退热等。儿童患者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时要注意药物对骨骼发育的潜在影响等问题,需在医生严格评估下使用;老年人使用呼吸喹诺酮类药物时要关注可能出现的中枢神经系统等不良反应。
总之,支原体肺炎是肺炎的一种特殊类型,在定义、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临床医生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准确诊断和合理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