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是由多种病因致弥漫性肝损害,病理有肝细胞坏死等,临床表现分代偿期和失代偿期,检查有实验室及影像学,治疗包括一般、病因、对症治疗;肝癌分原发性和转移性,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中晚期有相应症状体征,检查有实验室及影像学,治疗有手术、局部、全身治疗,不同人群在其发生发展及治疗中有不同影响。
一、疾病定义
肝硬化:是一种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病理组织学上有广泛的肝细胞坏死、残存肝细胞结节性再生、结缔组织增生与纤维隔形成,导致肝小叶结构破坏和假小叶形成,肝脏逐渐变形、变硬而发展为肝硬化。病因多样,如病毒性肝炎(乙肝、丙肝等)、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胆汁淤积、药物或毒物、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肝癌:是指发生于肝脏的恶性肿瘤,包括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通常所说的肝癌指原发性肝癌。原发性肝癌是来源于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其发病与肝炎病毒感染、酒精性肝硬化、黄曲霉毒素暴露、饮用水污染等因素相关。
二、病理机制
肝硬化:各种致病因素导致肝细胞反复受损,进而出现炎症、坏死,随后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正常肝小叶结构被破坏,肝脏逐渐硬化。以乙肝为例,乙肝病毒持续感染,机体免疫细胞对受感染肝细胞攻击,引起肝细胞炎症坏死,长期反复过程中导致肝纤维化及肝硬化形成。
肝癌:在肝硬化基础上,肝细胞发生恶变。例如,乙肝病毒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中,引起原癌基因激活和抑癌基因失活,同时肝硬化时肝脏微环境改变,促进肝细胞恶性增殖。另外,黄曲霉毒素B1可导致p53等抑癌基因突变,从而引发肝癌。
三、临床表现
肝硬化:
代偿期:症状较轻,缺乏特异性,可能有乏力、食欲减退、消化不良、恶心、呕吐、右上腹隐痛及腹泻等症状,这些症状多呈间歇性,因劳累或伴发病而出现,休息或治疗后可缓解。此时肝脏功能代偿,肝脏大小可正常或轻度增大,质地偏硬,脾轻度肿大。
失代偿期:主要有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两类临床表现。肝功能减退表现为全身症状如乏力、消瘦、面色晦暗、黄疸(皮肤黏膜黄染)、消化道症状如食欲明显减退、腹胀、恶心、呕吐,出血倾向和贫血如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紫癜、胃肠道出血等,内分泌紊乱如雌激素增多导致蜘蛛痣、肝掌,雄激素减少致男性乳房发育,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致面色黝黑等。门静脉高压表现为脾大及脾功能亢进(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减少)、腹水(腹胀明显,移动性浊音阳性)、侧支循环建立(如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可致大出血,出现呕血、黑便等,腹壁静脉曲张等)。不同病因导致的肝硬化在临床表现上可能有一些差异,比如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可能有长期大量饮酒史,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相关肝硬化多伴有肥胖等代谢综合征表现。
肝癌:
症状:早期肝癌常无症状,中晚期症状明显。主要有肝区疼痛,多为持续性钝痛、刺痛或胀痛,是由于肿瘤生长迅速,肝包膜被牵拉所致;消化道症状如食欲减退、消化不良、恶心、呕吐或腹泻等;全身症状如乏力、消瘦、发热(多为低热,少数可高热)、营养不良和恶病质等;转移灶症状,如转移至肺可引起咳嗽、咯血,转移至骨可引起局部疼痛、病理性骨折等。
体征:肝脏进行性增大,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有大小不等的结节或巨块;晚期可出现黄疸(肝外转移压迫或侵犯胆管,或肝细胞损害引起)、腹水(多为血性腹水)、肝掌、蜘蛛痣等,部分患者可触及肿大的浅表淋巴结等。不同病理类型的肝癌在体征上可能有一定差异,如肝细胞癌和肝内胆管细胞癌在肝脏体征上可能略有不同。
四、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
肝硬化: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有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减少;肝功能检查示血清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白蛋白/球蛋白比值降低或倒置,血清胆红素不同程度升高,转氨酶可有轻度或中度升高;凝血功能检查示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血清纤维化指标如透明质酸、Ⅲ型前胶原肽、Ⅳ型胶原、层粘连蛋白等升高。
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可发现肝脏大小、形态改变,肝实质回声不均匀、增粗,门静脉、脾静脉增宽,脾大,腹水等;CT检查可见肝脏表面不光滑,肝叶比例失调,肝裂增宽,门静脉系统血管扩张,脾脏增大等;磁共振成像(MRI)对肝硬化的诊断价值与CT相似,且对软组织分辨力更高;食管胃底钡餐造影可发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表现为食管黏膜皱襞增粗、迂曲,呈蚯蚓状或串珠状充盈缺损。
肝癌:
实验室检查:血清甲胎蛋白(AFP)是诊断肝癌的重要指标,约70%的肝癌患者AFP升高;其他肿瘤标志物如异常凝血酶原(DCP)、α-L-岩藻糖苷酶(AFU)等也可作为辅助诊断指标。肝功能检查早期可无明显异常,晚期可有肝功能减退表现。
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可发现肝脏占位性病变,可初步判断病变大小、部位、数目及血供情况等;CT检查可清楚显示肝癌的大小、数目、形态、部位、边界、肿瘤血供丰富程度以及与肝内重要血管的关系等,增强CT扫描有助于鉴别肝癌与肝血管瘤等疾病;MRI检查对肝癌的诊断价值与CT相仿,且在显示肿瘤内部结构、与血管的关系等方面可能更具优势;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成像(PET-CT)可了解肝癌有无全身转移情况。
五、治疗原则
肝硬化:
一般治疗:休息,代偿期患者可参加轻体力工作,失代偿期患者需卧床休息。饮食上以高热量、高蛋白(肝性脑病时需限制蛋白摄入)、维生素丰富、易消化的食物为宜,严禁饮酒。
病因治疗:如乙肝肝硬化需抗病毒治疗,可选用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抗病毒药物;酒精性肝硬化需严格戒酒;自身免疫性肝硬化可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等。
对症治疗:针对腹水,可限制钠、水摄入,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螺内酯等),必要时腹腔穿刺放腹水及补充白蛋白;针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可采取药物止血(如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内镜下治疗(如套扎、硬化剂注射)、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手术治疗等;针对肝性脑病,需去除诱因,如限制蛋白摄入、清洁肠道、应用乳果糖等降氨药物等。
肝癌:
手术治疗:是肝癌获得根治性治疗的最主要方法,包括肝切除术和肝移植术。适用于身体状况良好,肿瘤局限,未侵犯重要血管,无远处转移的患者。
局部治疗:包括射频消融、微波消融、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等。射频消融和微波消融是通过局部高温使肿瘤细胞坏死;TACE是通过经导管向肿瘤供血动脉注入栓塞剂和化疗药物,阻断肿瘤血供并杀伤肿瘤细胞,适用于不能手术切除的中晚期肝癌患者。
全身治疗: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化疗药物有氟尿嘧啶类、铂类等;靶向药物如索拉非尼、仑伐替尼等;免疫治疗药物如帕博利珠单抗等,可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或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来杀伤肿瘤细胞,适用于晚期肝癌患者。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发展及治疗中均有不同影响。例如,老年患者身体机能衰退,对治疗的耐受性可能较差;女性在激素等方面的差异可能影响某些肝病的发生发展;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更容易发生酒精性肝硬化进而发展为肝癌;有乙肝病史的人群是肝癌的高危人群,需定期监测相关指标以便早期发现肝癌等病变。特殊人群在面对肝硬化或肝癌时,需更加谨慎评估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注重生活方式的调整和基础疾病的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