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淤积性肝病受多种因素影响,肝脏本身病变包括病毒性肝炎(如丙型肝炎致胆汁淤积,甲型相对较少)、自身免疫性肝病(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自身免疫性肝炎伴胆汁淤积)、药物性肝损伤(多种药物可致胆汁淤积)、遗传代谢性疾病(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先天性胆管闭锁);肝外因素有胆道系统疾病(胆管结石阻塞胆管、胆管狭窄、胆道寄生虫感染致胆管病变影响胆汁排泄);年龄方面儿童期先天性胆管闭锁、遗传代谢病多见,老年期药物性肝损伤风险高;性别上女性自身免疫性肝病发病率高;生活方式中长期大量饮酒、暴饮暴食可增加胆汁淤积风险;既往有肝病史(如病毒性肝炎)或胆道手术史的患者胆汁淤积风险增加。
一、疾病相关因素
(一)肝脏本身病变
1.病毒性肝炎
某些病毒性肝炎,如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在肝脏内复制,可引起肝细胞损伤和胆管上皮细胞损伤,导致胆汁淤积。研究发现,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会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免疫细胞攻击被病毒感染的肝细胞和胆管细胞,影响胆汁的正常分泌和排泄过程。
甲型病毒性肝炎一般为急性病程,少数情况下也可能因严重的炎症反应影响胆汁排泄,但相对丙型肝炎来说,因胆汁淤积导致慢性肝病的情况较少见。
2.自身免疫性肝病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这是一种自身免疫介导的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病,多见于中年女性。患者体内产生针对胆管上皮细胞的自身抗体,如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等。这些自身抗体攻击胆管上皮细胞,导致胆管炎症、狭窄甚至消失,胆汁排泄受阻。研究表明,遗传易感性在PBC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同时环境因素可能诱发自身免疫反应的启动。
自身免疫性肝炎也可伴有胆汁淤积表现,自身抗体攻击肝细胞和胆管细胞,炎症反应影响胆汁的分泌和排泄途径,导致胆汁淤积。
3.药物性肝损伤
许多药物可引起胆汁淤积性肝损伤,如抗生素中的红霉素类(尤其是酯化物)、磺胺类等;抗癫痫药物如苯妥英钠等;降糖药物如格列本脲等。药物可能通过多种机制导致胆汁淤积,例如干扰胆汁酸的转运、影响肝细胞内细胞器的功能从而阻碍胆汁分泌,或者引起免疫反应导致胆管损伤。不同药物导致胆汁淤积的具体机制不同,但都会最终影响胆汁的正常排泄流程。
4.遗传代谢性疾病
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PFIC):这是一组由遗传基因突变引起的疾病,根据不同的基因突变分为不同亚型,如PFIC1、PFIC2、PFIC3等。这些基因突变影响了肝细胞内胆汁酸转运体的功能,导致胆汁酸在肝细胞内蓄积,进而影响胆汁的分泌和排泄。例如PFIC2是由于编码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MRP2)的基因ABCC2突变引起,MRP2是负责将胆汁酸等有机阴离子转运至胆汁中的重要转运体,其功能异常导致胆汁酸排泄障碍。
先天性胆管闭锁:多在婴儿期发病,具体病因尚不完全明确,但可能与胚胎发育过程中胆管发育异常有关,导致胆管部分或完全闭锁,胆汁无法正常排出,引起胆汁淤积性肝病。
二、肝外因素
(一)胆道系统疾病
1.胆管结石
胆管内的结石可阻塞胆管,导致胆汁排泄受阻。胆管结石分为肝内胆管结石和肝外胆管结石。无论是哪种结石,一旦阻塞胆管,近端胆管内压力升高,胆管扩张,进而影响胆汁的正常流动。例如肝外胆管结石,结石可嵌顿在胆总管等部位,使胆汁无法顺利从肝脏经胆管排入肠道,长期的胆汁淤积会引起肝细胞损伤、胆管炎症等一系列病理改变。
2.胆管狭窄
医源性胆管狭窄较为常见,如胆囊切除术中损伤胆管、胆道手术操作不当等引起胆管狭窄;此外,胆管炎性狭窄,如因胆管炎反复发作导致胆管壁纤维组织增生,引起胆管狭窄;先天性胆管狭窄也有报道,虽然相对少见,但也会导致胆汁淤积。胆管狭窄后,胆汁通过受阻,近端胆管扩张,胆汁淤积在肝脏内,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
3.胆道寄生虫感染
常见的如肝吸虫感染,肝吸虫寄生在胆管内,会引起胆管炎症、胆管上皮增生等病变,导致胆管狭窄,影响胆汁排泄。华支睾吸虫感染后,虫体及其代谢产物刺激胆管,引起免疫炎症反应,长期感染可导致胆汁淤积性肝病,甚至发展为肝硬化等严重病变。
三、年龄、性别等因素影响
(一)年龄因素
1.儿童时期
婴儿期的先天性胆管闭锁是导致儿童胆汁淤积性肝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如前所述,其病因可能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这是儿童特有的胆汁淤积相关疾病因素。对于儿童时期的胆汁淤积性肝病,还需考虑遗传代谢性疾病的可能,因为一些遗传代谢性疾病在儿童期就会表现出胆汁淤积的症状,如PFIC等遗传代谢性疾病多在婴幼儿期或儿童早期发病,由于儿童的肝脏和胆道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对这些疾病因素的耐受和反应与成人不同,更容易出现严重的胆汁淤积相关并发症,如肝功能衰竭等。
2.老年时期
老年人发生胆汁淤积性肝病时,药物性肝损伤的风险相对较高。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肝脏代谢和解毒功能下降,同时可能患有多种基础疾病,需要服用多种药物,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更容易导致胆汁淤积。此外,老年人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发病率相对中青年可能有所不同,但也不能忽视,自身免疫性肝病在老年人群中也可能发病,且因老年人机体免疫力等方面的变化,病情可能有其独特的表现,如病情进展相对缓慢但长期胆汁淤积对肝脏的损害持续存在。
(二)性别因素
1.女性与自身免疫性肝病
如前所述,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多见于中年女性,女性患PBC的概率明显高于男性。这可能与女性的内分泌因素有关,雌激素等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影响自身免疫反应的调节。女性体内的激素环境可能更容易诱发针对胆管上皮细胞的自身免疫反应,从而导致PBC的发生风险增加。而自身免疫性肝炎在女性中的发病率也相对高于男性,可能与女性的免疫调节机制在激素等因素影响下更容易出现异常有关。
2.男性与某些胆道疾病
在胆管结石等胆道疾病中,男性的发病率相对女性可能略有差异,但总体来说,胆道系统疾病的发生与性别因素的关联相对自身免疫性肝病等相对不那么突出。不过在一些研究中发现,男性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因生活方式等因素(如饮酒等)增加胆道疾病的发病风险,但这不是绝对的性别特异性因素。
四、生活方式因素影响
(一)饮酒
1.长期大量饮酒
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酒精性肝病,其中部分患者会出现胆汁淤积的表现。酒精在肝脏内代谢为乙醛等有毒物质,乙醛会损伤肝细胞和胆管上皮细胞,影响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同时,饮酒引起的肝脏炎症反应也会干扰胆汁的正常代谢过程。长期饮酒还可能导致肝脏脂肪变性等改变,进一步影响胆汁的排泄途径,增加胆汁淤积性肝病的发生风险。对于有长期大量饮酒史的人群,尤其是男性,需要高度警惕酒精性胆汁淤积相关肝病的可能。
2.暴饮暴食
偶尔的暴饮暴食一般不会直接导致胆汁淤积性肝病,但长期的暴饮暴食可能影响肝脏的正常代谢功能。过度摄入高脂肪、高热量食物,会导致肝脏脂肪合成增加,肝脏内脂肪堆积,可能影响肝细胞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进而干扰胆汁的分泌和排泄。例如,过多的脂肪摄入可能影响肝细胞内细胞器的功能,使胆汁酸的合成、转运等过程受到影响,长期下来可能增加胆汁淤积的潜在风险。
五、病史因素影响
(一)既往肝病史
1.既往有病毒性肝炎病史
既往有病毒性肝炎病史的患者,如丙型肝炎患者,即使肝炎急性期已经恢复,仍有部分患者可能发展为慢性肝病,其中胆汁淤积是慢性丙型肝炎的一种表现形式。因为病毒在体内持续存在可能会引起持续的免疫炎症反应,对胆管细胞等造成损伤,导致胆汁淤积。所以既往有病毒性肝炎病史的患者需要定期监测肝功能等指标,以便早期发现胆汁淤积等并发症。
2.既往有胆道手术史
既往有胆道手术史的患者,如胆囊切除术、胆管手术等,发生胆管狭窄等并发症的风险增加,而胆管狭窄是导致胆汁淤积性肝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胆囊切除术后医源性胆管损伤的患者,在术后一段时间可能出现黄疸、胆汁淤积相关的肝功能异常等表现。因此,既往有胆道手术史的患者需要密切随访,注意观察是否有胆汁淤积相关的症状和体征,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胆道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