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积液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多因生理过程无需特殊治疗,病理性由多种疾病引起需针对原发疾病治疗;盆腔炎包括急性和慢性,急性以抗生素治疗为主、有脓肿需手术,慢性多综合治疗,二者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上均有区别,需通过详细检查准确区分并制定合理治疗方案
一、定义与概念
盆腔积液:盆腔积液是一种表现而非疾病,指盆腔内存在液体聚集。可分为生理性盆腔积液和病理性盆腔积液。生理性盆腔积液多发生在女性排卵期、月经期,是正常的生理现象,盆腔处于腹腔最低部位,当盆腹腔脏器有少量渗出液、漏出液或破裂出血时,液体会首先积聚在盆腔,一般量较少,可自行吸收,通常无明显症状。病理性盆腔积液则多由盆腔炎、异位妊娠、黄体破裂、盆腔腹膜结核、卵巢肿瘤等疾病引起,积液量往往较多,可伴有相应原发疾病的症状。
盆腔炎:盆腔炎是指女性上生殖道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盆腔腹膜炎等。多发生在性活跃期、有月经的女性,初潮前、无性生活和绝经后女性很少发生盆腔炎。炎症可局限于一个部位,也可同时累及几个部位,主要病原体为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厌氧菌等,可分为急性盆腔炎和慢性盆腔炎。急性盆腔炎起病急,病情重,可出现下腹痛、发热、阴道分泌物增多等症状;慢性盆腔炎往往是急性盆腔炎未能彻底治疗或患者体质较差、病程迁延所致,主要表现为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常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剧,部分患者可出现月经异常、不孕等。
二、发病机制与相关因素
盆腔积液
生理性盆腔积液:女性在排卵期时,卵泡破裂,卵泡液会流入盆腔,形成少量盆腔积液;月经期时,部分经血逆流至盆腔,也可导致盆腔积液,这些均与正常的生理过程相关,一般不影响身体健康,与年龄、月经周期等生理因素密切相关。
病理性盆腔积液:盆腔炎时,炎症刺激导致盆腔内血管通透性增加,渗出增多形成积液;异位妊娠破裂或黄体破裂时,腹腔内出血积聚在盆腔;盆腔腹膜结核时,结核杆菌感染引起腹膜渗出增加;卵巢肿瘤时,肿瘤组织渗出或破溃出血等均可导致盆腔积液,其发生与疾病状态、感染等因素有关,不同病因对应的人群特点不同,如异位妊娠多见于有性生活的生育期女性,盆腔腹膜结核可见于各年龄段,有结核病史或接触史的人群等。
盆腔炎
急性盆腔炎:主要是由于经期卫生不良,如使用不洁卫生巾、经期性交等,使病原体侵入宫腔引起感染;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如刮宫术、输卵管通液术等,由于手术消毒不严格或术前适应证选择不当,导致病原体上行感染;产后或流产后感染,产妇体质虚弱,宫颈口未很好关闭,如胎盘残留等,病原体容易侵入宫腔引起感染;邻近器官炎症直接蔓延,如阑尾炎、腹膜炎等,炎症可通过直接蔓延波及盆腔。
慢性盆腔炎:多为急性盆腔炎未能彻底治疗,患者体质较差,病程迁延所致;也可无急性盆腔炎病史,如沙眼衣原体感染所致输卵管炎。性生活频繁、性卫生不良、宫腔内持续有炎性病灶等均是慢性盆腔炎的诱发因素,不同年龄、生活方式的女性发病风险不同,性活跃期女性由于性生活相对频繁,感染风险较高,而绝经后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生殖道抵抗力减弱,也可能发生盆腔炎,但相对较少见。
三、临床表现差异
盆腔积液
生理性盆腔积液:一般无明显症状,多在妇科检查或超声检查时偶然发现,对身体基本无影响,随着月经周期的变化可自行消失。
病理性盆腔积液:症状与原发疾病相关,若由盆腔炎引起,可伴有下腹部疼痛、坠胀,阴道分泌物增多等;若由异位妊娠破裂引起,可出现突发性下腹部剧痛,伴有肛门坠胀感、头晕、乏力等腹腔内出血表现;若由盆腔腹膜结核引起,可伴有低热、盗汗、乏力、消瘦等全身症状;若由卵巢肿瘤引起,可出现腹部肿块、腹胀等症状。不同病因导致的病理性盆腔积液,其症状的严重程度和表现特点不同,需要结合相关检查明确病因。
盆腔炎
急性盆腔炎:病情严重时可出现高热、寒战、头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下腹部疼痛明显,呈持续性,活动或性交后加重,若伴有腹膜炎,可出现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若有脓肿形成,可触及下腹包块及局部压迫刺激症状,包块位于前方可出现膀胱刺激症状,如排尿困难、尿频,若引起膀胱肌炎还可出现尿痛等;包块位于后方可出现直肠刺激症状,如腹泻、里急后重感和排便困难等。
慢性盆腔炎:全身症状多不明显,有时可有低热,易感疲乏,病程较长时部分患者可出现神经衰弱症状,如精神不振、周身不适、失眠等;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常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剧;由于盆腔瘀血,患者可出现月经增多,卵巢功能损害时可出现月经失调,输卵管粘连阻塞时可导致不孕。不同病程阶段的盆腔炎,临床表现有所不同,慢性盆腔炎的症状相对较为隐匿,但对女性生殖健康的影响可能更为持久。
四、诊断方法区别
盆腔积液
超声检查:是诊断盆腔积液最常用的方法,可清晰显示盆腔内积液的量、位置等情况。通过超声检查能区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盆腔积液,生理性盆腔积液一般量少,多在子宫直肠陷凹等部位,无其他异常回声;病理性盆腔积液则根据不同病因表现为相应的异常回声,如盆腔炎时可伴有盆腔内组织的增厚、粘连等回声改变,异位妊娠时可在附件区发现异常包块及盆腔内游离液体等。
其他检查:对于病理性盆腔积液,还需结合病史、症状及其他检查进一步明确病因,如抽取积液进行化验,若为炎性积液则白细胞等炎症指标升高,若为血性积液则需考虑异位妊娠、肿瘤等情况,必要时可行腹腔镜检查等。不同病因导致的盆腔积液,诊断时需要综合多种检查手段,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来明确积液性质和病因。
盆腔炎
妇科检查:急性盆腔炎时妇科检查可见阴道充血,并有大量脓性臭味分泌物,宫颈充血、水肿,将宫颈表面分泌物拭净,若见脓性分泌物从宫颈口外流,提示宫颈管黏膜或宫腔有急性炎症;穹窿有明显触痛,需注意是否饱满;宫颈举痛明显,宫体稍大,有压痛,活动受限;子宫两侧压痛明显,若为单纯输卵管炎,可触及增粗的输卵管,有明显压痛;若为输卵管积脓或输卵管卵巢脓肿,则可触及包块且压痛明显,不活动;宫旁结缔组织炎时,可扪及宫旁一侧或两侧片状增厚,或两侧宫骶韧带高度水肿、增粗,压痛明显。慢性盆腔炎时妇科检查子宫常呈后位,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若为输卵管炎,则在子宫一侧或两侧可触及呈条索状的输卵管,并有轻度压痛;若为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则可触及囊性包块;若为盆腔结缔组织炎,子宫一侧或两侧有片状增厚、压痛,宫骶韧带增粗、变硬、有压痛。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C-反应蛋白、血沉等炎症指标升高,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急性炎症;阴道分泌物涂片或培养可查找病原体,明确感染类型,对于慢性盆腔炎的诊断,实验室检查主要是辅助判断炎症状态及排除其他疾病。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对于盆腔炎的诊断有一定帮助,可发现输卵管增粗、输卵管积液、盆腔脓肿等情况;磁共振成像(MRI)对盆腔脓肿的诊断价值较高,能更清晰地显示脓肿的位置、大小等,但一般不作为首选检查。
五、治疗原则不同
盆腔积液
生理性盆腔积液:通常无需特殊治疗,注意休息,定期复查超声观察积液变化即可,一般可自行吸收。
病理性盆腔积液:针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若由盆腔炎引起,主要采用抗生素治疗,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选择口服或静脉给药,同时可配合物理治疗,如短波、超短波、离子透入等,促进盆腔局部血液循环,利于炎症吸收和消退;若由异位妊娠破裂等引起,需根据病情采取手术治疗;若由盆腔腹膜结核引起,需进行抗结核治疗;若由卵巢肿瘤引起,则根据肿瘤的性质、分期等采取手术切除等相应治疗措施。不同病因导致的病理性盆腔积液,治疗方案差异较大,需根据具体病因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盆腔炎
急性盆腔炎:主要以抗生素药物治疗为主,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足量、足疗程应用,可联合中药治疗,促进炎症吸收;若有脓肿形成,经药物治疗48-72小时,体温持续不降,患者中毒症状加重或包块增大者,应及时手术治疗,可根据情况选择经腹手术或腹腔镜手术。
慢性盆腔炎:单一疗法效果较差,多采用综合治疗,包括中药治疗,可服用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的中药;物理治疗,如蜡疗、中药灌肠等,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组织粘连;同时要增强患者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对于存在输卵管粘连阻塞导致不孕的患者,可根据情况选择输卵管整形术等手术治疗。
总之,盆腔积液和盆腔炎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原则上均有区别,临床医生需要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全面的体格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来准确区分,从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