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食管炎和反流性胃炎的区别包括定义、发病部位、症状表现等。
1.定义
反流性食管炎是由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食管炎症性病变,内镜下表现为食管黏膜的破损,即食管糜烂和(或)食管溃疡。
反流性胃炎指含有胆汁、胰液等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使胃黏膜产生炎症、糜烂和出血等病变。
2.发病部位
反流性食管炎主要发病部位在食管,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等因素导致胃酸等反流物损伤食管黏膜。
反流性胃炎发病部位主要在胃,通常是由于幽门功能不全、胃排空延迟等原因,造成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到胃内。
3.症状表现
反流性食管炎典型症状为烧心和反流,烧心是指胸骨后或剑突下烧灼感,常由胸骨下段向上延伸,反流是指胃内容物在无恶心和不用力的情况下涌入咽部或口腔的感觉,含酸味或仅为酸水时称反酸。部分患者还可出现胸痛,疼痛性质多样,可类似心绞痛,此外还可能有吞咽困难、吞咽疼痛等症状。
反流性胃炎主要症状为上腹部疼痛和呕吐胆汁,疼痛性质不一,可为烧灼样痛、隐痛等,疼痛常于进食后加重。还可能伴有腹胀、嗳气、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症状,呕吐物中常含有黄绿色胆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