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急性肠炎的原因通常包括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食物中毒、药物刺激等。
1.病毒感染
多种病毒可引发急性肠炎,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这些病毒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常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飞沫传播。感染后病毒在肠道内大量繁殖,损伤肠黏膜上皮细胞,导致肠道功能紊乱,进而引发腹泻、呕吐等症状。
2.细菌感染
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细菌是常见致病菌。食用被这些细菌污染的食物或水,细菌进入肠道后释放毒素,刺激肠道黏膜,引起肠道炎症反应,造成肠道蠕动加快,出现腹痛、腹泻、发热等急性肠炎表现。
3.寄生虫感染
阿米巴原虫、隐孢子虫等寄生虫感染肠道后,会在肠黏膜内寄生、繁殖,破坏肠黏膜结构,影响肠道正常消化和吸收功能,引发肠道炎症,导致急性肠炎,患者常伴有黏液脓血便等症状。
4.食物中毒
进食了含有毒素的食物,如毒蘑菇、发芽的马铃薯、未煮熟的四季豆等,这些食物中的毒素可直接刺激胃肠道,引起胃肠道黏膜的充血、水肿、糜烂,导致急性肠炎发作,出现剧烈呕吐、腹泻等症状。
5.药物刺激
某些药物如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等,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对胃肠道黏膜产生刺激,破坏肠道的正常菌群平衡,降低肠道的抵抗力,从而诱发急性肠炎,患者可能出现腹痛、腹泻等不适。
若出现频繁呕吐、腹泻,伴有高热、严重腹痛、脱水症状(如口干、眼窝凹陷、皮肤弹性差、尿少等),或症状持续不缓解、加重,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并接受针对性治疗,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