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肺炎CT特点包括早期多表现为磨玻璃影、进展期出现实变影与网格影、病灶多呈双侧弥漫分布、少见胸腔积液与淋巴结肿大、恢复期病灶逐渐吸收等。
1.早期多表现为磨玻璃影
病毒性肺炎早期,CT上常出现双肺多发磨玻璃影,表现为密度轻微增高的模糊阴影,类似磨砂玻璃质感。这是因为病毒感染导致肺泡壁充血水肿、肺泡内少量渗出,尚未形成明显实变,磨玻璃影多分布在肺外周区域,对称或不对称出现。
2.进展期出现实变影与网格影
随着病情进展,磨玻璃影可能逐渐融合,形成小斑片状或大片状实变影,密度进一步增高,可隐约看到支气管充气征(实变区域内的含气支气管分支)。部分患者还会伴随肺间质改变,出现网格状阴影,提示肺间质炎症浸润,影响肺通气功能。
3.病灶多呈双侧弥漫分布
与细菌性肺炎常局限于单肺或某一肺叶不同,病毒性肺炎的病灶多为双侧分布,可累及双肺上叶、下叶,呈弥漫性或散在分布,少数情况下也可能单侧发病,但双侧受累更为典型,这与病毒通过呼吸道扩散、广泛侵犯肺组织的特点相关。
4.少见胸腔积液与淋巴结肿大
多数病毒性肺炎患者的CT表现中,胸腔积液(胸水)较为少见,即使出现也多为少量,且无明显临床症状;纵隔或肺门淋巴结肿大也不常见,仅在部分特殊病毒(如SARS病毒、新冠病毒)感染或合并细菌感染时可能出现,可作为鉴别诊断的参考依据。
5.恢复期病灶逐渐吸收
经过有效治疗后,病毒性肺炎的CT表现会逐渐改善,磨玻璃影和实变影从边缘开始逐渐吸收,密度降低、范围缩小,部分患者可能遗留少量纤维条索影,通常不会对肺功能造成明显长期影响,少数重症患者可能出现肺纤维化改变。
若CT检查发现上述病毒性肺炎特征,且伴随发热、咳嗽、乏力、呼吸困难等症状,应立即前往医院呼吸内科就诊。



